长株潭出了个巡抚村——湘乡市山枣镇城江村

乐咏生活 2024-09-26 03:04:52
长株潭出了个巡抚村——湘乡市山枣镇城江村

原创 朱文怡 长株潭古今故事集 2024-05-07 19:29 湖南 听全文

长株潭古今故事集说

我曾听爷爷讲起,旧时朱氏祖上,曾荣任城江保保长一职,家族于此,世代繁衍,后又不知何故,于杉山冲居住。而后,或许是怀着对这片故土深深的眷念之情,舅舅的笔隐幼儿园又兴建在城江村里,此间草木,承载着吾大家族之悠悠岁月与深厚情感;此地民风,更是淳朴敦厚,仁义当先。乡土之上,河水悠悠,青山迤逦。每逢春至,山花烂漫,绚丽夺目;每临秋来,硕果累累,挂满枝头,尽展丰收之景。而旧时的城江村,也有这样一些闻名全县、全国的故事和传奇人物!

城江村,临近沙河子(当地人称),旧时为湘乡潭属邑也,距邑南三十里曰城江,属地在古湘乡县、宣化乡、興仁七都、山棗(枣)市西南处城江铺驿。今山枣镇境内。

根据同治湘乡县志记载,当地有城江桥,为明朝万历已丑年的知县揭士奇捐俸首倡修建。说起这揭士奇,他对湘乡一县发展曾作出了不朽贡献。

揭士奇,江西广昌人,万历十四年任湘乡令,其人性通才敏,厘清利弊。万历戊子己丑,水旱频繁,揭侯缓征弛科,广储义谷,力请将历年南兑尽行改折条银,存留者减免五分,故,湘民无迁移饿殍之患。后,揭侯又创建社仓、社学。万历十六年,揭侯修复迎恩桥。万历十七年,揭侯捐俸建城江桥。万历十八年,揭侯建湘乡县城四门。揭侯还与邑人贺幼殊同修县志,揭侯是一位有爱民之心、颇有作为的地方官。

而今城江村里的城江桥,虽然后来也曾在清朝嘉庆四年、十年由当地陈祖泗两次补修,后同治五年刘泽南、钟光华等倡修并上至塔泥铺、石路(地名),其下至五里堆路係刘松山修,后又几经维护、修缮或另外新建(80年代),而它在古代第一次成桥也是在这位揭士奇县令任上。

说起这揭士奇县令修城江桥一事,目前最详细的官方解说缘自明朝万历年间的贺幼殊所写《新造桥记》。以下为该《新造桥记》原文,后有白话文。

湘乡潭属邑也,距邑南三十里曰城江,江之名莫詰其所,自始其水发源牛下岭,而来实通宝辰云贵,神京观贡胥此经焉,桥之用为最,急头流沙夹岸,势不可桥。

故自昔未有建造者,病盖久之。上里陈君,良义,性素乐施,行每涉此,辄欲桥之,会无因且止。迨万历丙戌秋,邑父母揭侯以济川材,奉命涖湘,凡所拯救,濡靡不殚竭。不期年,惠泽洽,遂兴念此構,偕少尹胡君诸僚捐俸首倡,仍以义动。

民陈君开而欣然曰:良义此愿,非旦夕矣。今幸有主,敢不悉力从事!乃即沿江度基適循,而下二里许,得石蹟可桥。于是鸠工材匠揆财费环其圈而石面之润,一丈四尺,长八丈,累二百余金,并捐俸,众助共百十金佐之经。始于丁亥十一月二十一日以今已丑十二月二十日落成。

基址坚固,规模宏丽,侯嘉其功,语余曰:兹亦一邑盛美也!子可无言以俾託諸不朽。余旧闻,昔人有言,田地之雷电草木,人不能焉之;人之陶冶舟车,天亦不能焉之。若桥梁之利辅助化工所不及尤焉。不动而及物,一成而永赖者恶容使其冺冺哉第伏憶。

今上御极元年,是为癸酉,余治官都水奉敕往建涿州河桥时,出帑金七万两,集中外官匠,畢力结构,猶踰年而始成,费浩工钜其难盖亦至此况,于遐村野渡以一人之力为之,竟底厥成,是遵何德致然。大都上者下之,倡仁者义之,统未有上好仁下不好义者;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惟侯平政以仁,倡于上陈君徯以义应于下。上下间精神流贯,志意敷畅,货自不必藏于身,力自恶其不出于己,桥之成也。何有焉,不然使非各自各致其情,或有一毫勉强逼迫于其内则极今人所难,不足以进;古人所易而充古人所易不能为今人所难,菓?水心曾以记桥黄巖矣安所望于陈君。

虽然陈君之义未尽,是也顷岁水旱频仍饥馑日甚,侯復赈救不遑,储穀发禀,以仁倡之,诸未见有旧历者。独陈君输穀,即遵钦命八百石敬援?冠服?坊,表风,动一邑斯义也!不兴斯桥並光哉,且兄厥?方者其穀所输,亦同时如之,先是建桥,梓门以制,以费俱。视城江?斯义也!又何惟陈氏伯仲间聊哉!

是故侯之仁蔼于百里,陈之义聚于一堂?哉一邑盛美也,庸併书之以垂永劝。

古文今译

湘乡是潭州的属邑,距离县城南边三十里叫城江,江的名字无法详细探究,它的水发源于牛下岭,而后实际通往宝庆、辰州、云南、贵州等地,入京进贡都要经过这里,桥的作用最为紧要。但这里流沙堆积在两岸,形势不适合建桥。

所以自古以来都没有人建造,这个问题已经存在很久了。上游的陈君,名字叫良义,生性乐于施舍,每次经过这里,总是想建造这座桥,但是没有机会就停止了。等到万历丙戌年秋天,知县揭侯凭借才能,奉命来到湘乡,凡是需要拯救的,没有不竭尽全力的。不到一年,恩泽遍及,于是产生了建造这座桥的想法,他和少尹胡君等官员一起捐赠俸禄首先倡导,又用义举来动员民众。

陈君非常高兴地说:“我建桥的愿望,不是一朝一夕了。现在有幸有了主事的人,怎么敢不全力以赴呢!”于是就在沿江测量地基,恰好沿着河岸而下两里左右,发现了“石迹”(地质学的石层构造现象)可以建桥。于是召集工匠和材料,估量费用,环绕四周用石头铺面,宽一丈四尺,长八丈,花费了二百多两银子,并且捐赠俸禄,众人协助共一百多两银子。工程始于丁亥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到现在己丑年十二月二十日完工。 城江桥地基坚固,规模宏伟壮丽,知县称赞这座桥的功劳,对我说:“这也是本县的一件盛事啊!你可以写点文字来使它永传不朽。”我以前听说,古人说过,田地里的雷电草木,人不能凭空做出来;人制造的船和车,天也不能做出来。像桥梁这样的便利,辅助大自然所不能达到的,尤其是不动而能惠及万物,建成后就能永远依赖,怎么能让它默默无闻呢?

只是想到,当今皇上即位的第一年,是癸酉年,我在都水治理官署任职,奉皇上的命令前往建造涿州的河桥,当时拿出七万两库银,集中了中外的官员和工匠,全力建造,还是超过一年才建成,费用浩大工程艰巨,难度大概也是这样。何况是在偏远的乡村渡口,靠一个人的力量来建造,最终能够建成,这是遵循了什么德行才达到这样的效果。大概是上面的人倡导,下面的人响应,仁者倡导义举,没有上面的人喜好仁,下面的人就不喜好义的;没有喜好义的人,事情就不能完成。只有知县用仁政来倡导,陈君用义举来响应。上下之间精神贯通,意志舒畅,如果财富不藏在自己身上而施予众人的话,各种力量自然会尽力付出,桥的建成就是这样。如果不是各自尽力,或者有一丝一毫的勉强逼迫在里面,那么即使是今人觉得困难的,也不足以完成;即使是古人觉得容易的,也不能完成今人觉得困难的,不是吗?水心曾经用记桥的方式写过黄巖,又怎么能期望于陈君呢?

即使这样,陈君的义举还不止于此。近年来水旱灾害频繁,饥荒日益严重,知县又忙于赈济救灾,储备粮食发放粮食,用仁来倡导,但是还没有看到有按照过去的惯例做的。只有陈君运送粮食,立即遵照皇上的命令运送八百石粮食救援。建立牌坊,表彰他的风范,感动全县,这也是义举啊!这座桥的建成和他运送粮食的义举一并光耀,而且他的兄长以及那些效仿他的人运送的粮食,也是同时如此。在此之前建造桥的时候,梓门因为制度和费用的问题都和城江一样。这也是义举啊!又何止是陈氏兄弟之间呢!

所以知县的仁在百里之内传播,陈君的义在一堂之间汇聚。这是全县的盛事啊,一并写下来以流传久远,劝勉后人。

大家快乐

古代的城江村里不仅流传着揭士奇知县的仁政故事,也曾发生过乡民陈良义的一幕幕义举往事,更养育出名震九州的刘巡抚。

清朝末期1854年间,时,内忧重重,太平天国在湖南、湖北等地与清军发生过许多次大小战役;同时也外患不断,同年英法联军对清政府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时局如此动荡,却没令生活在这小小城江村里的刘锦棠生出一丝避乱之心,他毅然应募入湘军,开启了他传奇军旅生涯,最后成为了战功显赫的晚清名将,更是新疆第一任巡抚。

刘锦棠(1844年-1894 年),其在清末新疆巡抚任上,注重治理和建设。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加强边防,对新疆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刘锦棠是一位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人物,其功绩受到了后世广泛的赞誉。

刘锦棠因功显赫,被清朝皇室荣封男爵,后又晋子爵。1894 年逝世,后归葬于今山枣镇双林村,墓地毁于文g,仅存“气壮山河”为古迹,其后人于上世纪80年代重新树立了一块小小墓碑,现隐藏于杂草丛中。

而如今的巡抚故居(老铺),曾经有着被当地人所羡慕的“一百多间房的清代院落”也不知在何时毁于兵祸。现存的部分建筑为刘氏后人于1937年重建,已不能真实反映刘锦棠所处时代的原有历史风貌和史实了。

时光荏苒,世事变迁,历经百余年,这片巡抚故里在爷爷的口述中曾有“100 多间青砖房的大院落……”,如今却仅存半栋。其间,不知发生了多少宅门往事。在笔者的记忆中,余幼时的刘锦棠故居便是如上图那样破败不堪了。而大约在去年年底,笔者与表弟曾维曾驾车到老铺,却发现巡抚故居只剩下半栋和一侧堆积如山的老青砖。昔日的将门宅第已成为历史,未来或许只能期待人们在岁月的长河中重塑其旧日风貌,或者规划刘锦棠生平事迹展厅,为当地保留一处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迹了。

笔者曾远望巡抚故里,

留有诗曰:《秋日》

作者:朱文怡

暮秋风掠楚,万籁袅烟村。

草木形萧瑟,蟾虫迹灭身。

良田今歉绌,耕罢待明春。

牵牛补疏草,花繁肃胐晨。

请入群的朋友,不要打广告,否则举报加拉黑!

谢谢您的阅读

本号长期发布长株潭新闻、地方特色传说故事等文章。

发布长株潭新闻、地方特色传说故事等文章。本作者为湖南省诗歌学会会员、湖南省网络名人、长沙市新媒体协会会员、三湘名博网宣中心大V成员、雨花区新媒体协会会员、天心区自媒体联盟成员。

0 阅读:0

乐咏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