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美国非常适合我这样的小市民居住,过一份踏实日子

火爆游娱 2024-10-28 10:29:04
王朔美国行:三进宾夕法尼亚,出门遭黑人劫持

1997年,王朔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的大文豪。他开创了"熊式反讽"的文体风格,代表作像《钟馗嫌疑人》、《一去通难归》这些反映现实生活又极具讽刺意味的小说,给中国文坛带来了全新的活力。

就在那个年代,国内刚刚拍摄完中国第一部贺岁喜剧电影《甲方乙方》,导演冯小刚一炮打响,声名大噪。不过,这部电影最初的故事创作者王朔,似乎并没有太多欣喜之情。相反,在这部获得空前成功的电影诞生前夕,他却选择远走美国,前往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座小城疗养整整半年。

离开熙攘繁华的北京,来到一个美国乡村小镇,王朔的内心是矛盾重重的。一方面,他期待能在这座被誉为"世外桃源"的宁静之地,好好休养生息,重拾写作的热情;另一方面,他也怀揣着一颗骄傲的中国心,对即将面对的异国文化充满了未知的畏惧。

抵达后的头几天,王朔对这里的生活状态稍感失望。小镇平平无奇,秩序井然,街道整洁有序,行人来来往往,车辆有序通行。在国内,这种景象也并不陌生,没什么特别之处。唯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居民们给他的第一感觉:无比友善、热情、真诚。

尽管镇上人们友善亲切,但王朔依然难免会遇到一些文化差异带来的怪异遭遇。由于英语说得不太流利,有时他在与人交流时,会显得有些木讷生硬,让对方感觉他不太友善。更有趣的是,有几次他被当成了越南人或朝鲜人,引来一些异样的眼光。

最让王朔觉得诧异的,是对方对他似乎存在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就好像担心他会做出一些令人讶异的事情一样。

"那会儿我总觉得,他们是不是以为我在国内是'以犯法为生'的人?所以对我保持一份戒心。"王朔打趣道,"不过他们也挺客气的,并没有把我赶跑。"

亲身经历美国社会的一面

在宾州小城生活了三个多月后,王朔怀着对美国的浓厚好奇心,决定前往纽约曼哈顿进行一次深度的文化之旅。谁知,这次经历也成了他在美国最令他记忆犹新的一件事。

当时王朔独自一人,步行在曼哈顿的一条街道上。这是一条相对冷清的小巷,两旁都是一些杂物店和餐馆。行至一半的时候,王朔突然发现前方有一个高大黑人男子正朝他走来。

"他身材魁梧,面无表情,步伐很大。"王朔回忆道,"一开始我就被他给吓到了,心里盘算着如果他冲过来要做什么,我应该怎么保护自己。"

没想到,随着两人的距离越来越近,王朔发现那名黑人的脚步也渐渐放缓了。等到两人只相隔几米远的时候,黑人男子突然慌乱地低下了头,径直从王朔身边跑开了。

"哎,真是孬种啊!"王朔当时暗自嘀咕。这才意识到,原来双方其实都被吓到了,各怀鬼胎,以为对方会有什么攻击行为。

这件事情虽然小小插曲,却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美国社会的一个潜在危险:随处可见的暴力犯罪。让王朔意识到,虽然这个国度富庶文明,但也绝非是"儿童乐园",依旧要时刻保持警惕。

中国人在异国的"生存哲学"

王朔说,在美国他见识到了不少中国人的生存智慧。有些人在国内属于"不太老实"的那一类,但一到了美国,却变得格外规矩守法。

"就拿小明(化名)来说吧,这小子在国内可是出了名的'浑小子',做事根本不讲规矩。"王朔说,"可到了美国,他跟变了一个人似的,每天老老实实上班,从来不敢乱来。"

究其原因,除了害怕受到严厉制裁外,王朔认为中国人的养成教育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从小就被教育"别人的东西别拿,别人的东西别吃",这让大多数中国人在异国他乡时,都能以更加谦逊、克制的方式生存。

"我们中国人生存智慧的关键,就在于知道自己是'外人',要以'过客'的心态待之。"王朔说,"我们很少会对异国文化擅加评论或肆意妄为,而是以最大限度的包容心去接纳它。"

这种谦逊、克制的品质,也成为王朔最终选择离开美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美国期间,王朔结识了不少华人朋友,很多人都劝他留在美国发展。他们认为,王朔如此博学多才,在美国定能获得事业的成功。

更重要的是,王硕觉得自己既不算太年轻,也不算太老,正处于一个年龄上的"尴尬期"。年轻时没闯荡出去,等到中年这把年纪,又舍不得就这样在异国长住。

"我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从小就被教育'别人的东西别拿,别人的东西别吃'。"王朔说,"我在美国能自在地生存,是因为我时刻谨记自己的'过客'身份,而不是打算在这里扎根。"

于是,在美国生活了半年多之后,尽管过得相当惬意,王朔还是选择了回国。离开前,他曾去附近的一家中餐馆里吃了最后一顿地道的中国菜,在心里默默告别了这片他眷恋却也有些生疏的土地。

回国后,王朔的创作风格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他放下了原本那种对现实社会敢怒敢言的作风,反而写了一部气氛压抑、略显阴郁的大长篇力作《残酷青春》。

《残酷青春》的写作过程持续了5年之久,气势恢宏,细节精致入微。从里面可以看出,王朔在美国期间对异国文化和生存现状的思考,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创作。

不过,这部小说也标志着王朔与他的老朋友冯小刚在理念上的彻底分道扬镳。两人从此各行一路,各怀鬼胎,再也难以达成像《甲方乙方》那样的合作默契了。

尾声

就这样,王朔在美国的这段生活,成为他人生经历中独一无二的一段插曲。这段经历不仅让他对美国社会有了更深的感悟,也让他对中国人在异国的生存智慧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或许正是这段特殊经历,让王朔在日后的创作中,摒弃了过往直白的叛逆作风,而转向了一种更加内敛、深邃的写作方式。这种风格转变,给中国文坛带来了新的活力,让王朔的创作不再只是对现实的直白批评,而更多地体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无论是当时王朔对美国的种种感悟,还是如今大家对此事的回味,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个国家、每个文化,都有着自身独特的生存理念和价值观念。只有用包容的心态去体察、去理解,才能在这个世界上自在生存,各得其所。

0 阅读:60

火爆游娱

简介: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