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着看完国产佳作,没人看可惜了

正阳谈娱乐 2023-04-17 00:05:02

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在各类影片的激烈厮杀中,有一个赛道脱颖而出——新主流电影。

简单来说,就是传达爱国主义精神的商业片,主旋律电影的升级版。

近几年这类电影越来越多,还越做越精。

2023年刚过去第一季度,新主流电影的口碑基本都不错。

主题无疑是战争年代的浴血奋战,工业建设时期的艰苦奋斗,当代普通人在环境剧变下的人性闪光。

今天也要安利一部并不枯燥的主题片,本来冲着军烨去的,结果意外被剧情感动——

《望道》

时间倒流103年。

1920年早春,陈望道为翻译《共产党宣言》废寝忘食,误把墨汁当糖水吃。

从此,“真理的味道是甜的”这句话烙印在每个有志者的心里。

《望道》就是围绕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心路历程,并将其与挚友陈独秀、妻子蔡慕晖,以及众多学生的一生娓娓道来,演绎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青年们为信仰而献身的热血情怀。

百年之前,风雨飘摇的晚清走向终结,然而光明并没有因此到来。

乱世之中,北洋猛兽横行,军阀连年混战。

老百姓依然在水深火热中挣扎。

有志青年们为了国家上下求索,寻找出路。

一时间,各种思潮碰撞。

有一个声音在黑暗中摸索,从模糊到逐渐清晰,这就是“共产主义”。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追随者无数,陈望道就是其中之一。

成长于动荡年代,从小就颇有血性和报国之心的陈望道,一次次唤醒自己的觉醒意识。

在绣湖书院念书时,他决心“教育救国”,便回到家乡办学。

在那个年代,“教育救国”只是美好愿景,实现起来简直天方夜谭,但陈望道也尽力尝试了。

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时,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又一次给了他信心。

回国后,他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书,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也就在此时,他接受了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任务。

那段时间,在分水塘村一间柴房中,每天都有一个清瘦的年轻人拿着一本英文版《共产党宣言》和一本日文版《共产党宣言》,不停地思索、推敲。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问世。

有人说,历史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大人物比比皆是,为何偏偏选了陈望道做特写?

的确,陈望道十分特殊。

他并不拥有许多领袖人物和革命先烈那么多可以直接呈现的事迹,没有直接参与“一大”建党,更没有参与过重要的中国革命与战争。

但他是建党的重要引路人,是后来的复旦大学校长。

那陈望道算是小人物吗?

茫茫历史尘烟中,谁又不是小人物?

坚守信仰的方式有很多,默默无闻的英雄也有很多。

“望道”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名字,更象征那个时代坚持真理的一群人。

这部影片没有想象中浩荡的战火硝烟,就是讲述大历史中“小人物”的处境、选择与坚守。

可贵的是,影片涉及众多历史人物,没有刻意将人物完美化,而是真实反映复杂时局中每个人的生死抉择,既热血又感动。

还能小小磕一下甜甜的民国爱情糖。

《望道》中有三类形象。

第一类是陈望道、李汉俊、蔡慕晖、俞秀松、杨阿龙、杨逢林等人。他们始终是无畏坚定的革命信仰者。

第二类以施存统为代表,曾经也是革命领袖,后来慢慢变成了中间人物。

第三类以戴季陶为代表,刚开始充满了革命热情,但最终走向反面。

没有谁对谁错,即便故事外的我们早已知道了时代的发展与结局,可是当时的他们并不知道到底哪条路才是对的。

大浪淘沙,各望其道,他们各自的命运给了后人启迪。

影片中有个细节,小人物杨阿龙在革命道路上遇到了他的爱情,繁衍了后代。

十几年后,他的孩子杨逢林又一次坚定了选择了这条路。

或许这就是“望道”的意义,追随真理,继而传承。

新主流电影初现于中国影坛时,基本上都是大片的形式。

2017年的《建军大业》,2018年的《红海行动》,2021年的《长津湖》,2022年的《万里归途》。

近几年这类影片的变化显而易见,由原来的宏观叙事逐渐转为个体叙事。

不再选择重工业模式制作,而是采用接近文艺片风格的创作模式。

2021年的《我的父亲焦裕禄》和《何叔衡》就是典型,让主旋律电影的美学价值得到了提升。

符合当下审美,让今天的年轻人产生共情,又能从前人奋斗之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力量。

《望道》满足了这些条件,算是一部成功的接续之作。

《望道》虽为名,影片却不以一人为中心,而是刻画了一个时代的“众生相”。

他们或奔赴苏俄寻求真理,或在枪声中高喊真相,最终在红旗下温情相拥。

放到如今这个时代,这个“道”早已不是一个人,一本书,而是一份可以坚守的力量。

这份力量,或许是你想守护的人,或许是一份坚定的梦想。

0 阅读:38

正阳谈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