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伟:陈介祺与古器物全形拓

考古研史赏人物 2025-02-07 17:00:42

探寻古物之美

细辩图像典雅

中国美术研究丛书

悦古:

中国艺术史中的古器物及其图像表达

孔令伟 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

优秀成果奖

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

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入选浙江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精品文库

2024年初,上海书画出版社推出《国家图书馆藏陈介祺藏古器物拓本全编》《国家图书馆藏陈介祺书札》两种新书,让大家对这位晚清金石“天花板”级的人物有了更多的认识。

“在印学、古文字研究领域,陈介祺是当之无愧的大家。在同时代学者那里,陈介祺更像一位现代考古学家,而在后代考古学家那里,陈介祺则更像一位可望而不可即的鉴赏家。”

——孔令伟

《悦古:中国艺术史中的古器物及其图像表达》一书关注的焦点是古器物的图像表达方式问题,包括版刻、手绘和传拓这三种基本形态。作者在书中也专辟一节阐述陈介祺在全形拓拓本制作中的创新及影响。以下内容节选自书中第六章“拓本博古图”。

“全角拓”是拓制古器物的特殊技巧,其法或始于马起凤,而神于六舟。阮元请六舟拓所藏三代彝器,“皆嘱拓全角。相国欣赏之,谓《宣和博古图》真退避三舍矣”。而六舟亦有诗称:“全角要合云雷古,须得庐山面目同。”1 全角拓又称“全形拓”“器形拓”“立体拓”“图形拓”。按照后世学者的概括,全角拓制作方法主要有三种:一、分纸拓,先拓局部,而后拼贴成整器图形。二、整纸拓,经多次挪移,将全器拓在一张纸上。三、翻刻拓,是将器物图形及花纹先刻在木或石版上。2 除此之外,保留器物全形尚有“颖拓”名目,即用毛笔勾填、补充拓片内容,用描画的方式来呈现拓印效果,最擅长此事者为姚茫父,3 郭沫若有诗题茫父颖拓,云:“毡拓贵其真,颖拓贵其假。假则何足贵,君不见绘画。摄影术虽兴,画笔千金价。”

晚清时期,拓印钟鼎文字及古器全形,最著名者当属陈介祺(1813-1884)。4 陈介祺以簠斋为号。其文字、器物拓片,主要有乌金拓、蝉翼拓、全角拓等项技术。为陈介祺工作的拓工主要有王石经5(及其子侄)、陈畯、6 陈佩纲、7 李贻功、李泽庚、张子达、吕守业、徐凤岐、广东番禺人何昆玉等。

陈介祺拓印古器物全形,方法主要是分纸拓,此法是将器铭以及器口、器耳、器腹、器足等部位的纹饰分拓,而后撕去余纸,按事先拟好的图稿将各部位拼在一起。整个过程有制图、剔字去锈、上纸、上墨等种种细节。在写给潘祖荫的一封信中,陈介祺就谈到了拓手工作的具体情形:

张子达(衍聪)之拓法,却胜东省他人。但聋甚,又多疑,又能使气,又私拓,又不惜护(却未损),非有人监拓不可。薄如币布朽破不可触者,恐非所宜。又不能拓阳文,而尚能作图,图须指示乃大方。8

关于分纸拓,陈介祺云:

拓图以记尺寸为主。上中下高低尺寸既定,其两旁曲处,以横丝夹木版中,如线装式,抵器,即可得真。再向前一倾见口,即得器之阴阳。以纸禙挖出后,有花文耳足者,拓出补缀,多者去之使合,素处以古器平者拓之。不可在砖木上拓,不可连者,纸隔拓之。整纸拓者,似巧而俗,不入大雅之赏也。9

用“分纸”“乌金”法拓古器,这是陈介祺的特色,与六舟相比,其风格更显古厚朴茂。不过陈介祺还有另外一面,即借用“西洋照法”辅助取形,再结合拓印的花纹和铭文一起制版印刷。这种手法也是所谓“翻刻拓”。传拓古器,目的是“传古”,但方法却未必一定要古。“西洋照法”传到山东后,陈介祺马上就进行了尝试,用油素纸敷在古物照片上勾描,然后再锓刻于木板上。“西洋照法”取形,可以做到毫发不爽,且图形可大可小,如果按照古物等大照片刻版,再辅以传拓的花纹和铭文,则可以制作出理想的古物印刷品。他在写给吴大澂的信中就说:

今试令照三代古文字拓及器量图,乃至佳,虽缩小而能不失其真,且似字之在范经铸者,浑朴自然……器外象形文虽不能甚晰,有拓本相校亦易审。有一图及图拓,虽不见器亦可成书,且可将难得之拓印传之,是法乃为有益于中国艺文之事矣。10

但是,“洋照”也有其缺点,一是不利长久保存,11 二是“前大后小”“过于分明”,不能传神。而解决的办法就是中外一体,“照”“刻”合用。陈介祺说:

洋照乃取物产之精而明其用,亦可谓泄造化之秘矣。然只是取其形而不能取其神,以形有定而静,神无定而动……若性理则不知,焉知天乎。巧者能者之心目,不能如洋照之浑成如铸一丝不走。以为真式,而扩充之,使如原器大小为图,刻石与木而拓之(墨、朱,朱中用白蜡)为巨幅。铭文则用原器精拓本,亦可以刻者为稿,而拓原器补缀成之,更大雅。照而不刻,则不能久,刻而不照,则不能不失真而悉合。缩字刻之亦至佳。作古文字细书,非此不可,是为古人别开真面矣。(《簠斋尺牍》光绪元年四月廿二日致王懿荣书)12

陈介祺是继阮元之后的另一位金石大家,商承祚先生评价说:“其一生收藏的铜器等,不下几千件,没有一件是假的。他的论证与品评,不但高出当时同辈一等,简直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13 和阮元相比,陈介祺完全脱离了《考古图》《博古图》的藩篱,也更少经学、礼学上的兴趣。在印学、古文字研究领域,陈介祺是当之无愧的大家。在同时代学者那里,陈介祺更像一位现代考古学家,而在后代考古学家那里,陈介祺则更像一位可望而不可即的鉴赏家。

【1】 (清)释达受:《宝素室金石书画编年录》上册,第 2 页 b。

【2】 陈昭容、黄铭崇、袁国华,《傅斯年图书馆藏铜器全形拓》,《古今论衡》第三期,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 1999 年,第 159-170 页。

【3】 陈叔通:《贵阳姚华茫父颖拓》,商务印书馆,1957 年,以及杜鹏飞:《艺苑重光:姚茫父编年事辑》,故 宫出版社,2016 年。

【4】 叶昌炽说:“维县陈簠斋前辈拓法为古今第一,家藏石刻,皆以拓尊彝之法拓之。定造宣纸,坚薄无比,不用椎拓,但以绵包轻按,曲折坳垤,无微不到,墨淡而有神……齐鲁之间,今多用陈簠斋法,拓手为海内之冠。”叶昌炽:《语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年,第 264-265 页。

【5】 王石经追随陈介祺三十年之久,二人过从甚密。陈介祺在致潘祖荫书信中曾说:“舍亲王西泉石经,武生而能作篆隶,知古法,刻印尤得汉法,亦能作钟鼎,但迫促亦不多作,甚能鉴别,惟未尝学问耳。十钟主人大印、海滨病史印,即其所刻,仲饴与相契也。”(同治十三年甲戌二月十三日陈介祺致潘祖荫信札,原件藏杭州西泠拍卖公司)。王石经编著有《甄古斋印谱》《西泉存印》以及《古印》七册,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于 1923年、1929 年出版。

【6】 陈畯字粟园,浙江海盐人,精于墨拓,尤其工于蝉翼拓。陈介祺在京时期,即长期雇请陈畯为他传拓金石器物。陈介祺第一部著作《簠斋印集》就是由陈畯协助钤拓。

【7】 陈佩纲,字子振,陈介祺的族弟。

【8】 (清)陈介祺:《簠斋尺牍》,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九十七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73 年, 第 57-58 页。

【9】 (清)陈介祺:《簠斋鉴古与传古》,陈继揆整理,文物出版社,2004 年,第 14-15 页。

【10】 光绪元年正月二十六日,陈介祺致吴大澂书札。引自(清)陈介祺:《簠斋鉴古与传古》,陈继揆整理,文 物出版社,2004 年,第 79 页。

【11】 吴云在写给陈介祺的信中就提到了这个问题:“承示用洋法缩照彝器及书画各图,此事南中已数见不鲜,倘因碑碣字大而欲缩小刻之,则此法甚妙,工省而又能一丝不走……惟不能耐久,久则西洋药水之力渐化,将成没字之碑,兄如作游戏笔墨,借为消遣则可,倘欲借此垂远则不可。”(吴云致簠斋书,《两罍轩尺牍》卷九,《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一辑)

【12】 (清)陈介祺:《簠斋尺牍》,《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九十七辑,第 444-445 页。

【13】 商承祚:《古代彝器伪字研究》,载《商承祚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65 页。

目 录

序 范景中

导 论 / 1

第一章 从祥瑞到清玩——关于鼎彝古物的观念变迁 / 7

一 鼎与祥瑞 / 7

二 仿古器物——从礼器、明器到清玩 / 20

三 博古图案 / 26

第二章 礼器图 / 31

一 “礼器瑞物图”与“礼图” / 31

二 《三礼图集注》之得失——兼论“黄目” / 40

三 礼制局与新的礼器范式 / 59四 徽宗朝的古物聚藏与著录 / 78

第三章 古器物图谱 / 85

一 李公麟——《古器图》和洗玉池 / 86

二 吕大临的《考古图》 / 103

三 黄伯思与《宣和博古图录》 / 104

四 秘阁——董逌与黄伯思 / 112

五 地方州县的“礼图”及仿古礼器 / 122

第四章 “芙蓉蘸鼎”——古器物与绘本“博古花卉” / 127

一 芙蓉蘸鼎 / 127

二 花事与花品 / 142

三 花信、花时与相关绘画 / 153

第五章 “鉴古”题材的作品与文人生活 / 165

一 从《西园雅集图》到《东坡博古图》 / 165

二 古物与文人的书斋生活 / 190

第六章 拓本博古图 / 207

一 “焦山鼎”与“六舟” / 207

二 陈介祺和周希丁 / 233

三 拓本博古花卉 / 238

第七章 端方旧藏柉禁的称谓及图像记录方式 / 245

一 柉禁·棜禁 / 246

二 几种图像记录方式 / 252

后 记 / 265

图版目录 / 266

参考文献 / 275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