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的郑州火车站,17岁的海霞攥着中国传媒大学录取通知书候车。月台广播突然响起她的声音——原来车站工作人员认出这位河南台青少节目主持人,特意播放了她录制的安全提示。大学室友回忆,她总在清晨六点对着操场梧桐树练声,树叶的沙沙声成了最天然的混响。
1993年央视新闻改革试镜现场,这个说着标准豫普的姑娘让考官眼前一亮。直播首秀那晚,导播间发现她偷偷在提词器边缘标注河南话谐音注释,这个笨办法后来成为新主播的培训教材。
2002年清华园荷塘畔,海霞与归国科学家罗永章的初遇充满戏剧性。彼时她正为神舟四号报道查阅资料,他误以为她是学生上前指导流体力学公式。婚后首个结婚纪念日,丈夫在实验室用培养基画出爱心菌落,她则在《新闻联播》结束时加了句“祝所有科研工作者晚安”。
新冠疫情期间的特别报道中,细心的观众发现她总戴着丈夫团队研发的抗菌口罩。有次连线武汉方舱医院,医护人员突然集体喊话:“罗教授团队的防护服真顶用!”向来严谨的她当场破防,这段即兴互动视频在高校圈转发过万。
如今的抖音直播间,海霞常化身“戏曲主播”。上月讲解《哪吒》时现场展示豫剧武打身段,踢腿高度惊呆年轻编导。事后她笑着透露秘密:每次录影前要陪丈夫打半小时羽毛球热身。最新一期《海霞拆台词》栏目中,她将新闻播报技巧融入影视解析。
讲解《长安三万里》时突发奇想,用十二种方言演绎李白诗句,陕西方言版《将进酒》播放量三天破百万。粉丝发现她总在视频角落摆放丈夫获得的科技奖杯,这种低调的致敬方式被网友称为“学术级秀恩爱”。
从国家电视台到短视频平台,从新闻主播到文化传播者,海霞的转型之路印证着她常说的那句话:“好内容永远需要专业的讲述者。”在中国传媒大学的讲座上,她向学子展示着手机里238个未发布的视频创意,这个数字正好与《新闻联播》的播出年数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