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到底咋回事?葫芦岛打造的海绵城市,和理想还有差距

沈之维阳 2024-07-26 07:56:57

最近几个月以来,葫芦岛连山区的道路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拥堵不堪,破败不堪。

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结果,条条大路都挖沟,市民每天想着的便是如何不拥堵,结果哪哪都堵车。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状况。

当然,任何概念都会经历一段阵痛的时间,连山区的海绵城市自然也如此。

但这其中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到底什么是海绵城市?

根据百科给出的定义: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打个比方,海绵城市就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下雨的时候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在需要的时候将蓄水释放病加以利用。

当然,从根本上来讲,海绵城市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雨水资源的问题。

那么咱们葫芦岛的雨水有什么问题呢?

如一下雨有的地方就成河,排水根本排不掉。从这个问题来看,打造海绵城市解决的问题之一便是水涝的问题。当然,这一点这几天也得到验证了,下雨了,重新修建的道路的确看不到有水涝,但没修的地方,仍然还有。

当然,海绵城市的核心可不只是单单解决这一个问题。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来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径流污染、提高雨水资源化水平、降低暴雨内涝控制成本、改善城市景观等多重目标。

但我们要知道,建造海绵城市最大的问题是资金成本。根据中国经济网2015年发布的一篇文章,其中提到:

住房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海绵城市建设投资约为每平方公里1亿元至1.5亿元。因而,打造一座座“会呼吸”的海绵城市,需要的不仅仅是理念的更新,还需资金的配套、投融资方式的转变。

另外,要实现海绵城市可不单单是修马路。核心在于“生态”二字。

其一、优先利用绿色措施。包括包括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这些措施通过“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式”控制,‌促进雨水的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减少径流雨水的排放,‌同时提高雨水的利用效率。‌

其二、保护城市原有的自然水系。最大限度地保护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水体,‌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其三、创建“海绵体”,优先采用具有渗透、‌调蓄、‌净化功能的雨水源头控制和综合利用设施,‌提高“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比例,‌同时根据排水防涝的实际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扩充水域,‌以促进雨水的调蓄、‌渗透和净化。‌

其四、恢复和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对于已经受到破坏的绿地、‌水体、‌湿地等,‌采用物理、‌生物和生态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逐步恢复其水文循环特征和生态功能。‌

从此看来,咱们葫芦岛的“海绵城市”还仅仅停留在雨水资源的蓄水方面,而关于生态的修复,目前尚未获悉。从马路上围起的围栏上面写着的“打造葫芦岛市的海绵城市”来看,宣传于是海绵城市,自然不仅仅是海绵道路那么简单。

如此看来,后续还会有关于雨水再利用的工程,毕竟不能光收集雨水,而不在利用,那又怎么能叫作“海绵城市”呢。您说是不是。

0 阅读:0

沈之维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