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咪的毛色丰富多样,堪称哺乳动物中最为复杂的现象之一。看似随机的毛色背后,实则有着一套精妙且神奇的基因机制在运作。现在,让我们一同揭开这神秘的面纱,深入了解猫咪毛色背后的秘密。
(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基因与色素的关联
色素细胞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在皮肤、脑脊膜、脉络膜、瞳孔等组织器官中都能发现其身影,对毛发、虹膜等颜色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猫咪的毛色由皮肤中不同色素细胞的色素蛋白合成而来,而这一合成过程受复杂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影响。
猫咪的色素细胞能够产生真黑素和褐黑素两种色素。真黑素的合成受棕色基因掌控,能吸收所有光线,呈现出黑色;褐黑素的合成则由红色基因控制,能反射红色、橙色、黄色等波长的光线,通常表现为红色(常称为橘色)。
此外,还有稀释基因,它不仅影响色素颗粒的分布方式,淡化原有毛发颜色,还能同时作用于真黑素和褐黑素。因此,棕色基因、红色基因和稀释基因共同决定了猫咪的毛色。
显性与隐性的 “色彩规则”
一般而言,在杂合子中,两个相对性状只有一个会显现,表现出来的称为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被掩盖而未表现的则是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
早期,猫咪的棕色基因只有一种基因型 B,毛色为黑色。后来出现基因型 b(巧克力色)和基因型 c(肉桂色)的突变。这三种基因型的显隐性关系为 B>b>c,由此可知,黑色猫的基因型有三种可能,巧克力色猫有两种可能,肉桂色猫的基因型则只有一种。
红色基因决定毛色是否为红色,稀释基因对上述颜色进行稀释,产生蓝色、淡紫色、淡黄褐色和奶油色这四种稀释色,构成了猫咪的八种基础毛色。
独特的玳瑁色
玳瑁色是一种独特的花色,其名称源于玳瑁(海龟科玳瑁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背甲。通常只在母猫身上出现,这是由于里昂化作用(指在雌性个体细胞中,两条 X 染色体随机失活一条,使雌性和雄性都只有一条活性 X 染色体)的影响。
对于 XR Xr 基因型个体,XR 或 Xr 染色体上的里昂化作用会在任意毛囊细胞中随机发生。所以,猫咪的每根毛发颜色会随机选择黑色系或红色系,整体呈现出无规则分布的玳瑁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