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朝换代最让人头疼的一件事,就是货币的更替,旧币和新币的交替如同阵痛期,让人无所适从。
而1912年,清朝覆灭,袁世凯复辟后,在短短83天时间内,就铸造了将近11亿枚“袁大头”,铸币厂的机器都要冒烟了。
袁世凯为何要在短时间内做出这么多钱币?他就不怕通货膨胀吗?

在袁世凯复辟之前,市面上常见的货币就是铜板、金银和银票。
但是古代的银票非常容易造假,所以铜板和银子是市面上最经常使用的货币。
但是这个货币却有一个很大的缺陷,那就是不好找零。
比如银锭重量太大,就只能用剪刀剪开,费时费力,还很难控制重量。
而袁大头的出现,让这个市场逐渐走向了规范。

袁大头原本叫做“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因为上面印有袁世凯的头像,因此被人们戏称为“袁大头”,因为这个名字实用好记,很快就被人们叫开了。
而=为了推广袁大头,袁世凯可是费了大力气。
他先是将所有官员的工资都换成了袁大头发放,然后将袁大头逐渐投入到市场中,换取铜钱和银子的地位。

由于袁大头携带和使用方便,所以很快就铺开了。
但是袁大头之所以这么快被大众接受,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难以造假。
袁大头的制作是非常规范的,因为辨别真假这个问题,这一点袁世凯很早就考虑到了。
首先每一枚袁大头的克重都必须是一样的,都是26.6克,每一枚货币做出来之后,都会有专人进行称重,不合格的都会丢回去重新铸造。

袁大头虽然名中带“银”,但实际上并非纯银打造,金属银的性状稳定,硬度却远远不够,如果用纯银打造,在市面流通不了多久,就会变得“面目全非”,甚至可能被有心之人拿去做他用。
为了保证硬币的硬度,他们使用了混合金属,也就是混了10%的铜和1%的锡。
这样的比例让袁大头变得更加坚硬,可以增加使用年限。
可是如何防备造假的问题呢?

重量可以造假,模样也可以造假,这样的钱币流通到市场中,还是有很大的风险的。
袁世凯自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在制作过程中,他们特意多加了一门工艺,就是钱币边缘的凹槽。
袁大头的凹槽比较深,他们在制作的时候采用了特殊的工艺,因此可以凭借这一点来判断袁大头是不是真的。
在影视剧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有人拿到袁大头之后会轻轻的弹一下或者吹两下,因为金属比例的不同,袁大头发出的声音和假币不同,这也是辨别的方法之一。

为了铺开袁大头的使用范围,除了政府人员的工资使用袁大头发放之外,连税收都变成了袁大头。
因此不少民众为了缴纳税收,不得不将旧币换成了袁大头。
方便携带与使用的货币很快就受到了不少人的追捧,袁大头也逐渐铺开,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
随着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刚开始产出的那点袁大头几乎已经不足以使用了。

铸币厂的机器几乎日夜不停的运转,每天都要产出上万枚袁大头,仍旧不足以维持市场上袁大头的使用量,由此可见,当时袁大头究竟有多么受人们追捧。
为了制造出足够使用的袁大头,铸币厂的机器几乎24小时不停运转,制造袁大头的工人也是一直守在机器旁边,他们实行轮班制,保证每一批制造出来的钱币的重量都分毫不差。
在这样高效率的运转下,袁大头如同流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入市场,给原本死气沉沉的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袁世凯复辟后,在位一共83天时间,满打满算也不超过3个月,可是光是货币就足足做出来将近11亿枚。
袁世凯去世后,他所谓的“王朝”覆灭,袁大头的生产因此停止。
可是袁大头的流通却并未因此停止。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任何一种货币能够代替袁大头的地位,因此袁大头依旧是市面上最为流通的货币。
至少在短时间内,没有任何一种货币可以替代其稳定的属性。
标准的规格和成色,使其成为市场硬通货。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了十几年时间,由于时局动乱,在那十几年时间里,几乎也没有再出过和袁大头一样制作严谨,产量如此之多的货币了。

一直到1933年,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制作出法币,才逐渐替代了袁大头在市场上的地位,但是仍旧有不少人将袁大头作为收藏品,藏于家中。
其价值与日俱增,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于市场上。
然而随着日军入侵,政府开始大量印制法币,导致法币贬值严重,物价疯狂上涨,不少民众甚至连饭都吃不起。

而此时的袁大头,再次成了市场硬通货,承担了一部分市场交易的责任。
不过1948年,国民政府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开始发放金圆券,这种新货币暂时解决了市场的困境,但是金圆券仅仅发售半个月,全国各地的物价都疯狂上涨。
为了买一块面包,百姓要带着一麻袋的纸币,这种疯狂的情况在当时的街头并不罕见。
为此,不少民众开始放弃了金圆券,转而储备金银和袁大头,以备不时之需。
由此可见,作为一种稳定的货币,袁大头已经融入到了民众们的生活中。
而近代金圆券和法币疯狂贬值的情况,也给人们造成了袁大头稀缺的错觉。
足见袁大头曾经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怎样一个重要的角色。
百度百科:袁世凯
中国钱币博物馆,2021-03-18:《袁像银币铸成数量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