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看儿子闲得无聊,给他随便买了个官做,没想到成就一代名臣

赢梯说事 2025-02-21 04:59:55

康熙年间,有个姓李的富户看着家里面的儿子愁得不行,害怕自己这点家业传到他手上后全都给败光了,于是想了个办法。

“儿啊,我给你捐了官,你收拾收拾去当官吧。”

那大字不识几个的儿子居然没有丝毫畏惧,就这样款款上任了,后来更是受到雍正的信赖,成为朝中重臣。

什么是捐官?此人是谁,为何被雍正看重?

买官制度

捐官又被称为买官,听起来就让人想入非非,感觉不是个好词,其实捐官这件事情从秦朝的时候就出现了。

朝廷里面资金不足,又遇到了自然灾害导致粮食产量大大下降,急需用钱的时候没钱怎么办,于是朝廷就把目光投向了那些有钱有粮的商人。

士农工商,商人虽然挣钱却被排在最后,他们的获利方法不被推崇,担忧他们重利轻义,威胁到皇帝的统治。

不过在需要钱的时候,商人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给个爵位光耀门槛就可以让他们心甘情愿的掏出粮食和钱。

在汉武帝时期,因为常年打仗,战事繁多,国库吃不消,就要想办法来筹钱支撑庞大的军费,于是就鼓动有钱人积极捐钱,然后给个官当当。

每个职位都是明码标价的,而且不同朝代对于官职的定价高低不同,但都有个共同的表现就是贵,且绝大部分都是虚职,像曹操的父亲就是花钱买了个太尉的职位。

捐官行为在清朝很常见,尤其是乾隆年间,他喜好奢华爱出去玩,加上朝中不少人贪污,所以一旦没钱就开始搞捐官来挣钱。

同时捐的不止是官员职位,还能花钱搞个国子监的学位,或者弄一些虚的,比如能让自己穿官服之类的。

李卫这个被雍正予以重任的官员,就是捐纳出身的。

李卫捐官

李卫算是个富家子弟,生长在高门大户里衣食无忧,平日里淘气异常,不喜欢上学,就爱跟着小伙伴们在外面厮混,29岁还吊儿郎当。

都说三十而立,可看儿子这德行怎么也不像能立起来的。

这可把李父愁得不行,财产以后都要交给他,若是等自己百年后家业不知道要被他如何败光,而且家里面没个靠山,能不能保住还不一定。

在听闻朝廷在鼓励捐纳后,李父一拍脑袋,掏钱捐官,直接送李卫去当员外郎。

清朝的员外郎差不多算个闲职,不少捐纳的人都是这个官职,由此也让员外一次成为富户的称呼。

李卫虽然没怎么上过学,也不太识字,但是常年在市井中间厮混,家里面又是做生意的,看的事情多了头脑灵活的很。

既然掏了钱当官,那么不能让钱花的不值,于是一番运作后,他来到了吏部当郎中。

李卫不仅办事灵活圆滑,而且头铁不怕人。当时他正巧管的是银库的事情,进进出出的钱都要记录下来,结果他发现有个亲王的属下,每次都要给收缴上来的钱收手续费,日积月累下来,数目可不小。

李卫一看这可不行,少一点看不出来就算来,少这么多回头不就得怪罪到他这个管理人的头上,人家有后台,自己可没有。

秉着最好不得罪人的心态,他先是好言劝谏,不要这样干了,等到东窗事发就没好果子吃了。

但是人家不听啊,一个小小的郎中管到亲王头上,这不是老鼠打大象吗。

于是李卫就想了个办法,直接在外面竖了个牌子就写上“某亲王赢余”,直白的告诉大家,这位亲王从收纳里面偷偷拿钱了啊。

都说小鬼难缠,在亲王眼中李卫就是那个小鬼,为了自己的脸面只好暂停这不法行为。

正是这种在工作中不畏强权,按标准来办事的态度,让他受到了雍正的青睐。

任用李卫

雍正上位的时候,发现不良官风盛行,于是好好整顿官僚体系刻不容缓。

想要大刀阔斧的清理,就要找些做事雷厉风行,敢说敢做之人,李卫就很不错。

自古以来,盐被朝廷重点管理,其中利润不菲,在官员管理不当的时候,私盐泛滥,如何整治盐务是个让人头疼的事,雍正大手一挥,直接任命李卫为云南盐驿道。

在他的严格治理下,当地盐务问题被妥善处理,效果非常不错,他只用要一年时间就升为布政使,雍正看他治盐如此在行,又大手一挥,让他去管理两浙方面的盐政,果然没让他失望,直接将当地最大的盐枭给抓起来了。

李卫自身学习不咋地,但心里对有学问的人很尊重,他在地方上当官时,对文化教育事业十分上心。

浙江文人学子多,都想要考取功名,但因文字狱被被暂停考试,前进的路被堵住一个个哀愁不已。

当时李卫就担任这里的总督,为了能赶快让他们恢复考试,李卫开始深入了解各种事情,看看那些受到牵连的人到底是怎么回事,调查调解,好的坏的改正的都一一记录在案。

后来被派去浙江的王国栋看到这些记录,内心深有感触,于是帮着说了不少的好话,终于让雍正的态度发生转变,再次恢复到从前那样。

为官多年,李卫看到权贵行不法之事的时候,依旧勇于弹劾。

内阁首辅鄂尔泰的弟弟,仗着家世私下里仗势欺人,欺压百姓,惹的人叫苦不堪。

李卫知道后直接就将他给弹劾了,这等鱼肉乡亲的人他才不惯着,等查明真相后,该治罪的治罪,李卫则受到雍正的嘉奖。

一朝天子一朝臣,等到乾隆继位后,对李卫就没有那么看重了,他要扶持自己的亲信大臣,而且他更喜欢正统科举出身的人,像李卫这样捐官上来的并不是很看中。

但李卫在乾隆时期并没有当太久的官,因为他突发疾病没治好,早早的就去世了,不过能从捐官员外郎成为一代名臣,着实让人敬佩。

参考来源:

《清史稿·李卫传》

古代选人用人:如何识人之短,扬长避短 新华网

0 阅读:27

赢梯说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