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47岁时拔光了自己全部的牙齿,正军级享受上将待遇,活到了96岁

九州品史 2024-12-12 13:44:26

“为了拿掉肝炎大国的帽子,我宁愿摘掉身上的全部器官!”这句话源自我国著名传染病专家陈菊梅,一位当兵61年,正军级享受上将待遇的抗疫女将军。

1972年,为了能够继续工作,她让医生摘掉了自己健康的扁桃体和阑尾,还不惜拔光了所有牙齿。

此后不久,便带领团队在治疗肝炎上有了重大突破,将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死亡率,由85%以上降至38%,挽救了无数肝炎患者的性命。

1960年,年仅18岁的陈菊梅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浙江省医学专科学校。那时的中国,医疗条件相对匮乏,尤其是在基层医院,医生的角色不仅仅是医疗救助,更是社区的精神支柱。

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偏远乡村医院,那段日子的工作极为艰苦,常常要为数十里外的病人奔波。不仅要处理日常的诊疗工作,还要面对上级对于“基层医生”职位的偏见和低估。

也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她的医学天赋得到磨砺。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逐步在基层医院树立起良好声誉。

为了突破自己医学的瓶颈,她决定赴苏联进修。在那里接受了系统的教育,深入学习了传染病学、病毒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两年的留学生活,让她的医学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许多留学归国的人员都面临着身份审查。陈菊梅也不例外,她的苏联留学背景和一系列与现代医学理念相关的观点,使得她在回国后并未得到立即的接纳。

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理想,她深知医学不是受制于某种政治体制,而是源于对生命的尊重。回到北京后,凭借自身的专业能力与扎实的科研基础,迅速崭露头角。

随着成果得到认可,身份也升华为医学权威。她被邀请参加各类国际学术会议,发表了多篇论文。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医学之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成就和荣誉,所肩负的是国家人民的健康。

1965年,正值文化大革命前夜,政治斗争愈加激烈,身为一名苏联留学归国的医学专家,她的身份成为某些势力的眼中钉。

虽然并未参与任何政治活动,但在对“苏修分子”的大规模打压中,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她被错误地定性为“反动分子”,甚至被迫离开熟悉的环境,送往山西省。

那是个四面环山的地方,医疗条件极其简陋。从曾经的医学权威,变成被冷落和打压的“异类”,充满无奈和苦涩。尤其是身为女性,在那个年代,任何偏见不公都会比男性更为沉重。

她翻阅所有可以找到的医学文献,探索适合当地情况的治疗方法。甚至将自己的身体作为实验对象,只为找到最有效的方案。

重要发现便是一种替代麻醉药的偏方,实验过程中差点把命送进去。但她的坚持最终成功解决问题,为当地的病人提供了救命的机会。

1978年,经过十三年艰苦的岁月后,她迎来人生的转机。随着政治环境的缓和,被重新调回北京,恢复了作为医学专家的地位。

那时中国的医学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许多领域,尤其是肝病、传染病的治疗方法相对滞后,急需新的疗法来对抗肝病蔓延的困境。

她的研究方向,便是寻找一种能够有效逆转肝纤维化的治疗方法。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研发出“复方鳖甲软肝片”,它为成千上万的肝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每次的科研进展,背后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关于“复方鳖甲软肝片”的研发,最初就遭遇极大质疑。许多医学界的专家认为这是项不成熟的尝试,可能带来许多副作用。

为了证明自己,她带领团队进行成百上千次的动物实验,还决定亲自投身其中,参与人类临床试验。时常因药物副作用而身体不适,每次失败都为她提供宝贵的经验,她坚信只有不断尝试、不断突破,才能迎来成功。

2003年,非典的爆发让整个国家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那时,陈菊梅已是医学界的泰斗,拥有无数荣誉和成就。许多人以为她在这样的危急时刻,应该享受安稳的晚年,回避风头。她却觉得,作为一名医生不该躲在背后。

凭借丰富的经验,她成为这场斗争的中流砥柱。和其他专家们一道,为患者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不断进行数据分析和病例研讨,极大提高了防治效果。在她的坚守下,越来越多的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非典的蔓延得到有效遏制。

2008年,汶川发生大地震,灾区满目疮痍。尽管那时她已经83岁高龄,却依旧是那股坚韧不拔的力量。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赶到,和其他医疗队员一起展开紧急救援。

“前线没有年龄的界限,只有责任的分担。”她不顾年事已高,每天奔波在受灾群众的防疫工作中,她为灾区的疫情控制和伤员治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这些年数次在疫情、灾难面前的英勇表现,陈菊梅的名字早已远播海外。她不仅为无数患者带去了希望,更为整个社会注入了无尽的正能量。她是一位真正的“战士”,无论年纪如何增长,责任始终在肩,坚守从未改变。

结语

陈菊梅的奉献还体现在她离世后的选择上,将自己所有积蓄捐赠给贫困地区的医疗事业,甚至包括遗体:“我一生致力于医学事业,如果我的身体能够为未来的医学研究做一点贡献,我会心甘情愿。”

尽管没有在家族中留下显赫的财富或名利,但她为后代留下的,是更为珍贵的遗产——坚韧、奉献与责任。她的孩子们始终尊重母亲的选择,并理解她为社会所做出的牺牲。

免责声明

- 文章基于真实事件,素材来源于网络,旨在传播正能量。

- 强调故事的艺术加工成分,提醒读者理性看待,不盲目跟风。

点赞走一走,爱你到永久!关注点一点,暴富到永久!

祝您春夏秋冬行好运,东南西北遇贵人!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