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应该都知道“五柳先生”陶渊明吧,不少人都曾拜读过他所写的文章呢。他的那些文章,特别能引人深思,往往读过之后会让人有很多的感悟。而且,他还有一件非常著名的事迹,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在历史上可是广为流传的,也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榜样,激励着大家在面对一些利益诱惑或者不合理的要求时,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呢。
即便是这般潇洒自在的人啊,最终也还是没能逃脱“养儿不防老”这样令人悲哀的境遇。要知道,在人们的普遍认知里,养育子女往往是为了在自己年老之时能有所依靠,可就算是这位平日里活得洒脱随性的人呢,到了该安享晚年的时候,却无奈地发现,曾经寄予厚望的子女并没能成为自己养老的保障,依然陷入了这样充满悲哀的状况之中。
陶渊明可是有着五个儿子呢,那有人可能就会疑惑啦,他都有五个儿子了,为啥还会有所担忧?难道说生了五个儿子的情况下,还得担心自己老了之后没人来照料、没人管吗?
陶家历史
东晋南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人物叫陶渊明。在那个时期,社会上有个很突出的现象,就是人们特别看重家庭背景呢。当时的情况是,只有那些家底雄厚、家族势力庞大的人,才有机会担任重要的官职,在官场中崭露头角。
陶渊明属于那种没什么背景的“寒士”,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压根就没什么机会能够当上大官呢,而且也很难有机会获得那些大人物的赏识。陶渊明心里那真是感慨颇多,他常常会想起从前,想当年他的曾祖父还在世的时候,陶家那可真是风光无限!说到这儿,可能有人就会问啦,那他的曾祖父到底是谁呢?
遥想当年啊,陶家那可是有过风光无限的时候呢。而引领着陶家一步步走向兴盛、实现崛起的关键人物,正是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呐。
在东晋那个时候,要是有谁想着能成为像王家、谢家这般的世家大族,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呢。怎么个不简单法呢?就是得满足一个挺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家里至少得有三代人都在朝廷里当官才行。并且哦,这当的官还不能是那种小官小吏的,得是有一定地位和职权的官职呢,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跻身像王、谢那样的世家之列。
要知道,只有达到这样的情况,人们才会认可这一家是世家。什么情况呢?就是得满足特定的条件才行。而只有满足了这样的条件,这家人也才有足够充裕的时间去为整个家族不断积攒人脉以及各类资源呢。
咱们来说说陶侃,要从他往上数一代的话,那就是他的父亲陶丹啦。这个陶丹呢,在当时也算是个小有名气的人哟。
在三国时期的孙吴阵营当中,有一位名叫陶丹的大将。陶丹的正妻可是相当了不起的人物,她便是陶侃的母亲。这位母亲可不得了,在中国古代那是赫赫有名的,被列为四大贤母之一呢,其贤德程度和“孟母三迁”故事里的孟母那可是处于同一个等级的,都是备受后人赞誉的贤母典范。
在很久之前,陶侃当时担任的只是一个负责管理鱼的小官职呢。有一回,他拿了一罐鱼就往家里带,想着要拿去孝敬自己的母亲。等回到家把鱼拿给母亲看的时候,陶母那可是一眼就瞧出了不对劲,心里就琢磨着这鱼的来路恐怕不太正当呢。于是,陶母便开口询问陶侃,问他这鱼到底是从哪儿弄来的。
陶侃是个诚实的人,不敢撒谎,只能一五一十地把这鱼是怎么来的讲清楚。事情是这样的,陶侃看到自己身边的那些同僚们,都从官府的仓库里面拿鱼带回家去。他心里就琢磨着,母亲平日里挺辛苦的,也想让母亲能尝尝鱼的滋味,所以呢,就跟着众人学,也从官府仓库带回去了一罐鱼。
陶母在知晓鱼是怎么来的之后,赶忙催促陶侃,让他迅速把鱼送回去。并且,陶母还一脸严肃地指责陶侃道:“你拿这样弄来的鱼给我,这可没法让我心里高兴,反倒让我无缘无故地添了好多忧愁呢!”
陶侃听到母亲这样一番话语之后,赶忙就把鱼给送回了原处。从这以后呢,他再也不敢随随便便把官府里面的任何东西往自己家里拿了,彻底长了记性,深知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呢。
孙吴灭亡之后没多久,陶丹就离世了,如此一来,家里就只剩下陶侃以及他的母亲两人了。之后,母子二人便把陶丹的棺椁小心翼翼地运回了老家,回到老家后,他们就在那里安顿下来,开始了新的生活。
陶侃想要安心读书,这得有一定的经济支撑才行。那这个养家的重任就落在了他的母亲湛氏身上啦。湛氏是靠着自己的纺织手艺来赚钱维持家里生计的哦。说起来呢,早在陶侃的父亲陶丹还在世的时候,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算太宽裕呢,那时候湛氏就已经常常要通过纺织的活儿来补贴家用啦,可见她一直都很勤劳能干,为了家庭默默付出着。
陶丹这个人啊,他每个月拿到的俸禄其实并不多。按常理来说,就这点收入,应该得好好规划着过日子才是。可他呢,偏偏不这样,经常把自己那为数不多的俸禄拿去交朋友啦。他心里想着,多交点朋友嘛,以后万一遇到啥事儿,也能有个照应不是。于是就这么热衷于结交各路朋友,前前后后交了可不少人呢。但让人没想到的是,等到他真的遇到困难,需要别人帮一把的时候,却发现那些曾经交过的朋友,一个都不愿意伸出援手来帮帮他。到头来,他之前在交朋友上花的那些心思、那些钱,好像都打了水漂儿,没起到啥作用呢。
话说陶丹一直以来的努力可没有付诸东流。就在陶侃十六岁的时候,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儿。陶丹有一位朋友名叫范逵,当时范逵正好路过陶侃他们家所在的地方,心里就惦记着去探望一下陶丹以及他的家人,也就是陶侃母子二人呢。
话说那范逵前来拜访,来得十分突然,这可让陶侃犯了难,因为他手头实在是没钱来好好招待这位客人呢。这时候,陶侃的母亲见状,毫不犹豫地做出了一个举动,她竟然把自己的头发给剪掉了,接着拿着剪掉的头发去换了钱,再让陶侃拿着换来的这些钱去购置酒菜,好用来招待范逵这位客人。
那时候的范逵已然算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啦。当他瞧见老朋友的儿子陶侃竟如此落魄的模样,心里不由得泛起了一丝不忍之情。不过呢,范逵也不是那种同情心泛滥的老好人,在他看来,陶侃要是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帮扶,那陶侃自身得具备一定的实力才行呢。
当范逵酒足饭饱准备离开的时候,陶侃一路将他送出去好远好远。范逵在与陶侃的接触过程中,发觉这个孩子着实与众不同,心里不禁对他另眼相看。思索片刻后,范逵便开口询问陶侃道:“你有没有想来郡中担任官职的想法?”
陶侃表示道:“那肯定是想去的,只是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并没有人来举荐我呢,所以心里就担心恐怕没办法去得了。”
话说有个叫范逵的人,他来到了庐江太守那儿。之后呢,范逵就向庐江太守大力推荐了陶侃。也正是因为范逵的这一番举荐,陶侃便获得了被任用的机会呢。
那时候恰逢乱世,不过这乱世,却恰恰为陶侃提供了能够充分施展自身才能的舞台呢。在东晋时期,陶侃可是相当厉害的人物哦,他凭借着自身卓越的军事才能等,多次为朝廷成功平定叛乱,在这一次次的平叛过程中,他展现出了非凡的本领,立下了赫赫战功,也正因如此,他得以成为东晋时期声名远扬的名将啦。
陶侃那可是相当厉害的一个人,在诸多方面都有着非凡的表现呢。然而呢,让人觉得有些遗憾的是,他在子嗣传承这方面却不尽如人意,竟然后继无人呢。他的那些儿子们,没有一个能够真正挑起大梁,承担起家族重任的。就说其中最出名的那个儿子吧,也不过就是个莽撞行事的人罢了,实在是难以和陶侃的能力与威望相匹配。
陶侃膝下一共有十七个儿子呢,不过,在史书上有资格被记载的仅仅只有九个哦。
在这总共九个人当中啊,情况各有不同呢。其中有一部分人呢,仅仅是担任了一些小官职,在官场里没什么特别突出的表现。还有些人呢,虽然当上了一方的父母官,负责管理一地的事务,可结果却不怎么好,竟然被人给杀害了。另外,也存在这样一些人,他们倒是安安稳稳地在官场度过了一辈子,当官期间既没有犯下什么明显的过错,可也说不上有什么了不起的功劳,而且在培养后人方面呢,也没有培育出那种特别厉害、能够在某个领域崭露头角或者在仕途上大有作为的晚辈。
陶侃有十个儿子,其中第十个儿子名叫陶范。陶范这个人之所以能被大家知晓、变得出名,可不是因为他建立了什么了不起的功绩,而是他做出了一件特别稀奇古怪的事儿呢。
在当时那个时期,有一位文学家,名字叫做袁宏。这位袁宏呢,写了一篇作品,名为《东征赋》。可惜的是,这篇《东征赋》并没有能够流传到现在呢。不过呢,就其大概的内容而言,主要就是对那些建有功劳的将士们进行夸赞歌颂。
然而在这篇《东征赋》当中,居然未曾提及有着重大功劳的陶侃。对此,陶范心里很是不服气。他心里就琢磨着,自己父亲那功劳可是相当大的,怎么在这篇赋里就没出现父亲的名字呢?这实在是让他难以接受。
就这样,他使了个计谋,把袁宏骗到了一间狭小的屋子里。一进去,他便手持着刀,满脸怒容地质问袁宏,说为什么在写的文章当中竟然没有把陶侃的那些事迹给写进去呢。袁宏呢,长这么大还从来没碰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下子就被吓得不轻,冷汗不停地从额头上冒出来,顺着脸颊直往下流。
当时情况十分紧急,他呢,赶忙在那种仓促的情形下临时构思并写了几句内容,然后把这些写好的句子加进了《东征赋》里头。就因为这样做了之后,陶范才终于放过了他,让他得以脱身。
要知道,做了那样的事儿啊,根本就没法瞒得住别人。就说陶范为他父亲讨个好名声这件事吧,没多久就传得沸沸扬扬的啦。当时呢,一部分人认为陶范这么做可不太符合那些传统的礼法规范哦。不过呢,陶侃的功绩那也是不少人都清楚晓得的。所以,就有好多人指责袁宏呢,质问他为啥不把陶侃的那些功绩给写上去,毕竟陶侃也是有不少功劳在那摆着呢。
陶家曾经有过辉煌的时候,不过呢,到了某一代之后,这份辉煌就渐渐消逝啦。虽说在后世的子孙当中,也还是有人去做了官的,可那些官职呢,都不怎么起眼,都是些很小很小、没什么影响力的小官哟。就说陶渊明吧,他的父亲名叫陶逸呢,曾经担任过安城太守这个职位哦。再往上追溯,陶逸的父亲是陶茂,陶茂也曾担任过武昌太守呢,只是他在任期间的政绩比较一般啦,所以也确实没什么特别值得详细说的事儿。
到了陶渊明所处的那个时代,就他的情况而言呢,即便多少有了那么一点儿名声,可在仕途上也已经没办法再往高处走啦,想要继续往上攀爬是没什么指望的了。
陶渊明的悲哀
陶渊明在年仅八岁的时候,就遭遇了父亲陶逸离世的悲痛之事,此后,便只能与妹妹以及母亲相互依靠着生活。可命运似乎并未放过这个年幼的孩子,在他十二岁那年,母亲也离开了人世,只留下他孤苦伶仃地面对这世间的种种。
陶渊明家里的情况比较艰难,一直都没有什么收入来源呢,就只能守着那点家底,一天天消耗着,可不就是坐吃山空嘛。到了陶渊明二十岁的时候,家里又有了新的状况。他的妹妹已经出嫁了,而家里原本积攒下来的钱呢,也花得差不多快见底了。这时候陶渊明就做了个决定,他把家里的房产给变卖了,换了些钱之后,就带着这些钱出门游玩去啦。
他在四处游山玩水的过程当中,也碰到过一些朋友呢。而且,他还担任过一些官职哦,不过基本上都是那种比较普通的小官啦,就像是在别人手底下做幕僚之类的职务。
并且,他们想要招揽陶渊明,并非是因为看重了他所具备的才华,实际上呢,只是看重了陶渊明的名气罢了。
在经历了丧母之痛后,那段日子对于陶渊明来说,是在刻苦中度过的。他一心扑在勤学苦练之上,不断磨砺自己。而他所撰写的文章,凭借着其独特的韵味、深刻的内涵以及精妙的文笔,逐渐在众人当中流传开来,也因此为他赢得了极为响亮的名气,让很多人都知晓了陶渊明这个名字以及他出众的文学才华。
那些人啊,就是瞅准了他身上的名人效应,所以才想法子把他给招揽过去的。陶渊明呢,到了那个地方以后,也没什么实际重要的事儿干,就只能担任一个闲职罢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在那儿尽情施展自己的抱负,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呢。
他对这样的生活已经心生厌倦之感,所以,每次出来做官,他都没办法坚持很长的时间。而他所担任的最后一个官职呢,就是彭泽县令啦。说来也巧,恰恰是在这同一年当中,他的妹妹不幸离世了。
要知道,他经历了亲人离世这般沉重的打击,这对他而言已经是极大的伤痛了。然而,更让他难以忍受的是官场那乌烟瘴气的黑暗状况,简直令人作呕。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下,他在彭泽县令这个职位上仅仅待了短短的八十二天,之后就实在按捺不住内心的想法,急切地选择了离开,就仿佛是迫不及待地从那让他极为不适的官场环境中“逃走”了一般。
那时候的陶渊明,心里是完完全全不想再和官场有什么瓜葛了。可这事儿哪能说不碰就不碰呢?要知道,家族的重新兴盛可都指望着他呢,他要是真就这么和官场断了联系,家族复兴的事儿可就没着落啦,所以即便他心里不情愿,也还是得面对这一情况。
就这样,陶渊明满心期待着家族能够重新振兴起来,便把这份沉甸甸的希望全都放在了自家的五个儿子身上。可哪成想呢,这五个儿子压根就没能领会父亲的这份深切寄托。他们整天都闲着,啥正事儿也不干,就这么浑浑噩噩地过着日子呢。
就这样,当时已经四十四岁的陶渊明写下了一首名为《责子》的诗,在这首诗里,他对孩子们表现出的不争气的情况进行了斥责。
瞧,那原本乌黑的头发,如今已经渐渐变得花白,并且,这白发还蔓延到了两鬓的地方呢。再看看肌肤,也早已不像过去那般紧实有弹性了,变得松弛了起来。
我家虽然有五个儿子,但是他们一个个都不喜欢读书写字这件事儿。不管我怎么看,这几个孩子对纸笔之类的文具就是提不起什么兴趣来,着实让人有些无奈呢。
阿舒这个人呐,已经十六岁啦,按说也到了懂事能做事的年纪了呢。可这人懒得出奇,简直就没人能比得过他这份懒惰劲儿,那可真是到了一种让人咋舌的程度啦。
阿宣这个人啊,到了十五岁行志学之年啦,可他呢,对文术这方面就是不感兴趣。一般来说,到了这个年纪,很多人都开始在文学、学术之类的方面下功夫、去钻研了,可阿宣却不一样,他就是不喜欢那些和文术相关的东西呢。
有雍端这么两个人,年纪都已经十三岁啦,可让人惊讶的是,他们居然连六和七这样简单的数字都还不认识呢。
通子快到九岁了,这个年纪的他,心里惦记的就只是找梨子和栗子来吃呢。
倘若上天的安排就是如此这般,那也没办法,索性就暂且饮下这杯中的美酒,暂且在酒中寻得片刻的慰藉或是忘却那些无奈吧。
这首诗表面上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在指责孩子们不够懂事,然而其呈现出来的风格却是极为幽默且风趣的,所以整体读起来并没有那种特别强烈的“恨铁不成钢”的意味呢。
事实上啊,陶渊明对当时所处的社会那可是看得透透的了。他心里很明白,就凭自己这情况,他这五个孩子要是指望跟着他就能一下子出人头地、一飞冲天,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儿。既然如此,那还不如就由着孩子们去玩乐呢,也好让他们能拥有一个快快乐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