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最近有个新闻,把不少人的回忆,一下子拉到了40年前。湖北新闻这样描述:该省供销社基层社恢复到了1373个。
此外,有人还发现,在最新的公务员招聘启事中,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竟然在招人。甚至有人还拿“社区食堂”,西安的某“国营大食堂”的消息来碰供销社的瓷。
为啥说是碰瓷呢?原因其实很简单。西安的某“国营大食堂”说到底只是个招牌,传统意义的食堂,属于某个企业,某个单位,它的资金来自于使用单位,场地也是使用单位的,没房租,也不对外营业。可刚才说的这个“国营大食堂”,只是一种叫法,一种经营策略,一种怀旧的广告效果吧。
这“销声匿迹”40多年的供销社,怎么就突然“火”了呢?
其实供销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有些基层供销社,更是名存实亡,供销社的整体功能严重退化,以至于90后,00后等年轻一代,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不知道供销社的存在。
供销社的“销声匿迹”,并不意味着供销社的颓废。早在2014年,就已经有部分省开始了改革供销社的方案。2015年,国家提出了深化供销合作社的综合改革决定。2021年,开始了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供销社综合合作试点。
早前的供销社,就像是“百宝箱”一样的存在,除了日常消费用的烟酒糖茶肉鱼等日用品,还有农村耕种用的农具、种子、化肥等。人们日常购物,没有其他渠道,只能凭票来供销社购买和兑换。那时候的供销社,每天天不亮就得去排队,毕竟是物资紧俏的时候,晚来了,就买不到或者换不到了。
而现在的供销社,从公开数据看,基层供销社的数量从2012到2021年,从19082个,增长到了37652个,1.8万个的增速,用了十年时间。为啥要“复兴”供销社呢?
首先,供销社与其说是一个单位,不如说它也是一家企业。但不同的是,供销社在一般企业的获利层面外,还有一些“公益”性质。在2018年,一号文件就提出了“支持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网点延伸到乡村,健全农产品产销稳定衔接机制”的说法。
其次,供销社是一个全国的大网,如果仅仅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老少边穷地区很多私营企业根本不会去布置网点,毕竟去了就赔钱。可供销社不同,它遍布到了千万个缺乏私营网点的农村地区,从农资,到金融,再到营销,都全面参与到了乡村振兴之中。
再次,新形势下,供销社也绝不会是计划经济的配套产物,而是衔接农民,对接企业,还可以以快递驿站的形式和途径出现,甚至更可以是电商的模式,通过多途径助力农村发展,实现产量和销售的对接。
最后,现在的供销社,除了和上世纪的供销社名字一样外,在地位、作用、经营方式上,已经和最初的供销社大不相同。它不再是人们印象中的“国营商店”,而是化身“毛细血管”,成为农村连接城市的服务站,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