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落后、土里土气,是农村的代名词。不过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农村面貌大不相同,很多农民也因为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而选择外出务工,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越来越少了。不过,就在农民外出务工的时候,农民的地里出现了一种“怪现象”,那就是:宁愿地荒着,也不愿意种粮食。这可把专家气得够呛。到底咋回事呢?
首先,是观念有了变化。
以前都说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舍不得土地,更离不开土地。可是不少农民却不愿意种地。种地在以前,还是个好营生,自给自足之外,还能存下钱,有些积蓄。但现在可能吗?物件上涨,粮食根本不够生活费的,更别说养家糊口了,可能都不够温饱的。在农村,生活成本虽然比城市低一些,但是房子车子也已经是标配,这些可都是需要钱的。越来越多的农民变为农民工开始了进城务工,这收入可比种地多多了。还有一些农民,虽然还在种地,但也转向了经济作物,像是观赏树,种草莓,种果树,种中药,通过这些新型农业方式增加自己的收入。
其次,种地是个精耕细作的活,太麻烦了。
种地是个精细活,更讲究精耕细作。从播种、除草、施肥、浇地,再到收获,这里面承载着农民的心思和血汗,整个过程较长且繁琐,其中哪一步没有处理好,很可能就会减产,若是天气不给力或者发生虫灾,就可能会白忙一场。付出那么大的心血,回报是看得见的可怜,农民也对种地有些心灰意冷了。
再次,农资产品涨价,粮价没涨。
现在从种子到化肥,价格一直在涨,可粮食价格却保持着相对稳定。尤其是在山村,本来就贫困,土地也不肥,现在种的粮食也只够自己的,很多人选择走出山村,外出务工挣钱。起码在收入上,比种地是强不少的。
最后,也是让专家最恼火的事情来了。
农民外出务工了,那家里的耕地咋办,总不能撂荒吧?也不知道是谁带的风向,现在农民准备出远门之前都把地上载满了树。虽说这种树不像是普通农作物,不必费心的打理。良田种树在农民来看已经不是啥新闻了,有农民管种地改种树,叫做种植转型。对一些收成不好的地来讲,本身也打不出多少粮食,种上树尤其是经济树木,过几年还能有不错的收益,好像也是好事。不过,如果是在基本农田范围之内,良田改种树,就要保持警惕了。因为基本农田的范围内,只能保持耕种,是不能私自改变土地用途的。
对农村的这些新变化,您怎么看呢?农民不种地,或者干脆改种树,是个好事吗?欢迎文末留言,一起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