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晓
(作者余晓,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知名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的结尾,导演不忘在大银幕上打上字幕,感谢广大观众对第一部的喜爱和支持,“没有他们就不会有第二部”。
这话说得很真诚,也很实在。不过,《封神》系列的热度虽高,却基本上和电影叙事本身没有太多干系。到了第二部,情况还是一样,这一回,那尔那茜饰演的邓婵玉又成了关注的焦点。
对于演员的形象或者演技问题,本就见仁见智,但如果人们只聚焦于一个角色的出彩与否,那么对电影本身来说并不是好事。和前一部一样,本片足够热闹,要特效有特效,要场面有场面,要气氛也有气氛,但整部电影演完后,却让人很难概括创作者要表达的用意何在,只感觉到被狂轰滥炸后的头脑疼痛。
《封神演义》的故事虽然耳熟能详,但主创既然要下决心改编,关键在于如何在当下的语境中把老故事讲出新意、讲出深度。于是,他们就把叙事的突破点放在了对“何为天下共主”的探讨上。
商王殷寿的缺陷在于被自己的欲望所驱使,被膨胀的野心蒙蔽了双眼;一度被姜子牙认定为“希望”的殷郊则被怒火冲昏了头脑,从本片片尾的彩蛋来看,他注定不可能完成自己的复仇。姬发能够脱颖而出的原因,则是他的“仁义”和“善良”,这一点已经通过他数次甘愿牺牲自己换取西岐安全的举动展现得淋漓尽致。
但问题也就出在这里,电影的逻辑似乎始终没有捋顺。电影极力将邓婵玉塑造为一个智勇双全而且良心未泯的女将军形象,可到了后半段,她不仅被强行“降智”,轻信了闻太师的谎言,而且间接给西岐带来了灾祸。同样,姬发在电影的前半段一直把西岐百姓放在嘴边,可在破坏闻太师十绝阵的关键时刻,他又因为自己和邓婵玉的感情而产生了犹豫,差点让整个西岐覆灭。
也就是说,到底怎么样算是“好人”“坏人”,《封神》系列都没能说明白。比如,前作对殷寿的塑造颇有些新意——他的所作所为不再是被妲己诱惑的后果,而是他的主动选择,让很多观众眼前一亮。可如果真是如此,他对妲己就不可能有“真情”,后者不过是他可以加以利用的对象。
于是,一种难以理解的自相矛盾就出现了——殷寿既很残忍、邪恶,把无辜的战士化为蛊兵,又对妲己不离不弃,表现得深情款款。与其说这是在展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倒不如说,这就是无法自圆其说的bug。而更让人感到困惑和费解的是,此类bug在电影中随处可见。比如西岐大难当头,身为主帅的姬发却一门心思想着如何投降以及和敌方将军谈恋爱;闻太师明明知道自己是“愚忠”,却甘愿为杀死先王的殷寿卖命。
如果说《封神》系列真的把自身定位为“史诗”,那么就应该明白,“史诗”的意义不仅在于宏大的场面、曲折的剧情,而是生动、清楚地阐释善恶的标准,表现创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但《封神》到了第二部,人物的动机越来越模糊,故事的发展越来越混乱,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或许,《封神》的主创团队真的在特效制作层面投入了太多精力,都顾不上许多基本的叙事逻辑。电影中的每一场战斗都很激烈,可完全失去了合理的铺垫,纯粹是为了“炫技”而存在。
如果说《封神》第一部的惊艳登场让广大观众看到了中国电影工业技术能力的飞速发展,那么第二部也一定程度上暴露出过度依赖工业流水线的弊端——形式压过了内容,技术遮蔽了主题。当一部电影可以被公众热议的话题都和剧情无关,艺术创作的意义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如此说来,本片的三个彩蛋也更像是无奈之举——为了让第三部能够顺利问世,创作者不得不生硬地割裂剧情,花大力气渲染蛊兵的恐怖,又把他们强留到续集中登场。商业营销的策略,首次使用可以换来新鲜感,但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就是对观众耐心和容忍度的考验了。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公众号:
本来就是烂片
殷郊吸收了元始天尊的法力,结果分分钟被通天教主给绑了...
都不知道片子剧情到底要演绎啥😖爱情故事吗?封神榜妥妥体现战斗力和计谋的
之前预告网友发现魔家四将似乎没睡醒,本以为是网友太挑剔,看过发现网友并没有说错,这个还能忍,邓婵玉不嫁土行孙,网友感谢导演,但邓婵玉和姬发片中是怎么回事,这个也只能说凑合了,哪吒杨戬片中的意义何在,已不复封1高光时刻,导演还安排一村姑花痴亲吻杨戬,这是想要表达什么,这也只有忍了,最让人失望之极是殷郊法相的处理,这个真无法忍受,自己曾是封神1的自来水,但封神2彻底玩砸了。
这是蒙古神话电影[点赞]大蒙古万岁[点赞][点赞][点赞]总有些熟番活在虚妄之中,想变回生番,回不去了,这是历史的选择,否则必然头破血流[doge]
脱离原著了,就制作手段比较牛点[笑着哭]
《封一》妲殷爱情传奇,《封二》姬邓愛情传奇,《封三》让谁的爱传奇?
封一好看,会有期待,封二谁看谁后悔。
看封神电影,读《北极殷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