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赏非遗盛宴品楚韵汉风

荔枝新闻 2025-01-29 20:30:49

开栏语:

新春佳节至,非遗年味浓。2025年新春佳节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江苏新闻广播邀请各市兄弟电台共同策划推出【文化中国行】春节特别节目《非遗有年味》,带您领略各地与春节相关的非遗魅力,感受传统非遗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徐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目前拥有1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0个国家级非遗项目、90个省级非遗项目和213个市级非遗项目。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今天(1月29日),我们就从一张窗花、一曲柳琴、一个面人,一起来感受徐州的浓浓年味。

年俗,是年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儿时的记忆里,年味儿就藏在窗格上的剪纸里。

左手捏红纸,右手握剪刀,剪刀快速变换方向游走于纸面,不一会儿,一条小蛇便呈现眼前,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在徐州市铜山区茅村镇中心中学的剪彩社里,徐州剪纸非遗传承人李海梅正带领学生们创作蛇年剪纸作品,带领学生们领悟“非遗之美”。

民间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以象寓意”“以意构象”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结果。小小的四方红纸承载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求。徐州剪纸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海梅介绍,有一句话叫“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意思就是剪出来的东西一定是有寓意的,而且寓意一定是吉祥的。比如“蛇盘兔,辈辈富”这款剪纸,寓意多子多福多寿。还有个说法是“蛇盘兔,辈辈富,贴上蛇盘兔,种下摇钱树”。以前人们比较清贫,都希望通过美好的寓意让新一年过得好一点。

徐州剪纸历史悠久,始于汉代,发展于唐代,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19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徐州剪纸题材内容丰富多样,保持了原生艺术的纯正品格,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展现地方现实生活和民风民俗,反映了徐州地区特有的人文品格。

乡音,是年味中最动听的旋律。随着富有徐州特色的柳琴戏声腔和古朴的汉乐响起,位于徐州市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的“国潮汉风馆”霎时热闹起来,江苏省柳琴剧院、徐州汉乐乐团的演员们身着戏服,伴随着喜气洋洋的旋律,演绎着故事。他们的表演技艺精湛,唱腔高亢激昂,与观众之间的互动赢得了阵阵掌声。

柳琴戏,原名“拉魂腔”,是以徐州为中心的苏北、鲁南、皖北、豫东广大地区现存的本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兼具南方音乐的古朴舒雅和北方音乐的火爆激越。江苏省柳琴剧院院长韩梅说,柳琴戏发展至今已有两百余年历史,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同时也是徐州市重要的文化名片。柳琴戏是徐州本土代表的剧种,唱腔体系比较完备,具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之韵,是老百姓乡音、乡情、乡愁等人文价值系统的重要载体。

柳琴戏表演粗犷朴实,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厚,演员的身段、步法明显带有民间歌舞的特点,切合徐州一带百姓热情、仗义的性格,所以徐州周边有:“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都不香”的说法。

传承,是年味中最具文化底蕴的部分。在徐州市苏宁广场的非遗市集里,00后女孩、徐州面塑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李子艺正专注地制作面塑作品。只见他手里捏着一根竹签,红、黑、白、黄等各色面团在十指间经过捏、搓、揉、掀,再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便在她的手中诞生。

“你看面塑人物的双眼皮是一层一层的,指纹也清晰可见,甚至身上的褶皱、表情以及神态,都需要细致入微地刻画。”李子艺说,手艺人需要用面将人物定格,将平面的东西变得更加立体化,这就是面塑的特色与魅力。

据史料记载,徐州面塑形成于清同治年间,在徐州地区已有150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从最开始的花馍到挑棍面塑,再到人物面塑,徐州面塑从食品逐渐演变成工艺品,创作题材也日益丰富多元,焕发着新的生机。

今年恰逢蛇年,李子艺用她研发的面团,创作了一款面塑卡通蛇。这款作品融合了传统“搓花条”手法和现代色彩元素,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兼具时尚气息。李子艺介绍:“做了一款大眼版的萌宠蛇形象,还戴了一个黄色发财帽。黄色寓意招财,希望把福气传递给大家,让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顺风、顺水、顺财神!”

(江苏新闻广播/孙西娇 徐州台/陈永峰 韩佳妤 王艺霖 李双安桐 徐州发布 徐州文广旅局 编辑/郭晶晶)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