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要卖港口,DeepSeek说“如果李兆基在世,就会这样劝他!”

夜半人物说 2025-03-29 09:26:45

1971 年,李兆基抱着襁褓中的次子,在《易经》中翻出 "家诚" 二字。此时的他与李嘉诚还是沙田第一城项目的合作伙伴,没人想到这个名字会成为香江商界最经久不衰的八卦。

"当时我和超人(李嘉诚)正商量开发半山嘉兆台,取名字时各取一字,觉得 ' 嘉兆 ' 寓意好。" 李兆基晚年接受采访时笑言,"给儿子取名时,顺口就想到 ' 家诚 ',谁知道后来会被传成 ' 挑衅 '?"

这个误会的根源,藏在两位地产巨头长达半个世纪的博弈里。

在1993年的美丽华酒店争夺战中,李嘉诚揣着150亿港元入局,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结果,李兆基以76亿港元截胡,面了最大赢家。

这场 "世纪截胡" 让两人关系降至冰点,也让 "李家诚" 三个字被赋予了别样意味。

然而这只是两人正面交锋的时刻,藏在两人背后是长达半个世纪的“亦敌亦友”的关系,也才拉开帷幕。

香港大学经济学教授评价两人“李嘉诚是战略家,李兆基是战术家。”“战术家”李兆基曾公开形容李嘉诚“像深海巨鲸,不动声色却掌控全局”,但也暗指其“精于算计,难见江湖义气”。

针对李嘉诚近年“抛售内地资产、加码英美基建”的策略与行为,李兆基也直言不解。他曾通过媒体间接批评:“商人若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终将失去立足之本。”

现如今,96岁李嘉诚不顾国人的谴责,坚持要卖掉巴拿马的港口。如果他的老朋友李兆基还在世,李兆基又会怎么劝自己这位老友呢?

李兆基若在世,大概率会强调“战略资产关乎国运,不可轻率让渡外邦”。

在香江的商史中,从来都不会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叹。

两位知己知彼的“首富”,有相望于江湖的默契,更有像镜子的两面性格,映照出彼此有时看不见的资本与人性双面传奇。

“美丽华”收购战:商战中的江湖义气

1993年的香港,一桩收购案让全城嗅到了火药味,也震动了地产界的大佬们,而主角就是先后问鼎过“香港首富”的两位李氏后人。

彼时,美丽华酒店创始人杨志云去世,五个儿子因经营理念不合,欲出售祖业。李嘉诚联合中信泰富的荣智健,志在必得。

然而,杨家长子杨秉正坚决反对拆毁酒店招牌,杨母更放话:“若卖给四哥(李兆基),折价一半也愿意。”原来,杨志云与李兆基是黄金生意的旧友,李兆基还曾与杨志云、冯景禧并称“地产三剑侠”。

面对故友遗孀的托付,李兆基愿意帮助杨家对抗李嘉诚,并承诺保留酒店原貌。

接下来的三个月,美丽华股价如同过山车。李嘉诚以,李兆基则以18 港元反击。当李嘉诚咬牙喊出 20 港元时,李兆基突然宣布以 22 港元全面收购,并承诺保留酒店管理层。这个 "精准打击" 让李嘉诚的150亿港元被套牢,最终只能割肉离场。

而李嘉诚虽错失良机,却未抬高竞价撕破脸,只轻描淡写道:“天下没有非做不可的生意。”这场较量看似李兆基“截胡”,实则藏着商场的温情法则——李兆基为故交守诺,李嘉诚为友情留步。

后来,两人仍一起打高尔夫,合作开发“嘉兆台”楼盘,将名字镌刻成友谊的纪念碑。

多年后李嘉诚在汕头大学演讲时坦言,“那次输得真惨!四叔的做法让我敬佩,他守住了江湖义气。”

这场战役后,两人也正式成了“亦敌亦友”的对手。要知道,在商场上能成为永远的对手与朋友同,一定是脾气性格都有相互吸引彼此的地方。

这是一种英雄的磁力,是一种敬重的欣赏,也是愿意做最能看懂你的人。

财富密码:塑胶花与黄金的不同叙事

李嘉诚11岁逃难到香港,从茶楼跑堂到塑料花厂老板,靠囤地慢开发的“龟速策略”积累第一桶金。

1950年,22岁的李嘉诚在筲箕湾创办长江塑胶厂,凭借 "塑胶花" 掀起香港制造业革命。他将西方设计与东方审美结合,让塑胶花风靡欧美市场,三年时间赚到人生第一个千万港元。

1970年代抄底楼市,又押注港口、能源、电信,构建起跨洲帝国。他的信条是“不赚最后一个铜板”,总在危机前抽身,比如亚洲金融危机时转战欧洲。

而李兆基6岁便在家族金铺学艺,15岁掌管家业,20岁带着1000元闯荡香港。他首创“分层出售、十年分期”卖楼模式,让香港中产圆了买房梦。

地产之外,他掌控香港煤气供应,75岁杀入股市,3年将500亿基金滚到1200亿,人称“亚洲股神”。

一个像深海巨鲸,吞食多元领域;一个如手术刀,专攻要害。李兆基曾笑谈:“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前者要勤快,后者要精算。

两人的财富积累路径截然不同。李嘉诚像精密的瑞士钟表,从塑胶花到地产、港口、能源,每一步都经过精确计算。

李兆基则如狂野的赌徒,在股市与楼市间疯狂抄底,1975 年以 2000 万港元拿下沙田第一城项目,13 年后获利 400 亿港元,缔造“亚洲股神”神话。

这就是“一个是擅长布局未来,一个是精于把握当下。”

毫无疑问,李兆基是那个布局未来的“战略家”,而李嘉诚就是那个把握当下的“战术家”。

财富龙虎榜:30 年的犬牙交错

1996年,李兆基以304亿美元身家首超李嘉诚,连续三年登顶亚洲首富。

但亚洲金融危机让他的资产缩水,李嘉诚却因抄底欧洲逆袭,霸榜21年。2020年,李兆基再次以10亿美元优势反超,首富之争宛如太极推手,此消彼长。

两人最戏剧化的对决在2021年,李兆基以508亿抢下香港中环海滨地皮,创下“全球最贵地皮”纪录。

这块地毗邻李嘉诚的“和记大厦”,两栋摩天楼隔空对峙,仿佛无声宣战。但李兆基之子李家诚说:“父亲从未视李生为敌,只是敬重的对手。”

“首富之争就像马拉松,我和超人交替领跑。” 李兆基在 2019 年退休时笑言,“但真正的赢家是香港,我们的竞争推动了城市发展。”

这场马拉松背后,是截然不同的财富哲学。李嘉诚像候鸟,不断将资产布局全球;李兆基则如榕树,根系深深扎在香港和内地。

2025 年,李嘉诚出售全球 43 个港口资产引发争议,而李兆基家族仍在投资香港本地项目,这种差异或许就是两人财富排名交替的根源。

双城记:地产枭雄的爱国心

两位超级富豪在商场上叱咤风云,可是在爱国问题上交的答卷却是风格迥异。

李兆基更多的是那咱桑梓情结与民生深耕的交织。1982 年,他捐资3.3亿元人民币启动 “温暖工程”,培训123万农民和乡村医生。2008 年汶川地震,他个人捐款 5 亿港元;2023 年甘肃地震,他又捐出 2000 万元。

疫情期间,他捐地建方舱医院,煤气业务深入内地城市。港媒评价他像“老派乡绅”,重乡土情谊。

他说:“做慈善要像做生意,出一分钱要有十分收获。” 他独创的 "杠杆慈善" 模式,让每一笔捐款都发挥最大效益。

李嘉诚一直处在争议中,寻找让个人与国家利益平衡的关系中。他累计捐300亿港元,建汕头大学、长江商学院,但“撤资内地、加码英国”引发质疑。

2019年修例风波中,他登报呼吁“黄台之瓜,何堪再摘”,被批“投机”。

与霍英东抗美援朝时冒险运物资的“红顶”路径相比,李嘉诚更显商人本色。1978 年,李嘉诚第一次回到内地,在汕头考察时被家乡的贫困震撼。

他当即决定捐建汕头大学,为此投入 120 亿港元,甚至说出 “就算卖掉长实,也要办好汕大” 的豪言。这座大学不仅是教育重镇,更成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培养出无数商界精英。

与霍英东家族的“红顶”、高调参政不同,双李更倾向于 “润物细无声”。

豪门传承:虎父与犬子的悖论

李兆基为次子取名“李家诚”,一度被戏称“终极碰瓷”。

但他解释:“‘家诚’寓意家族诚信,且风水师说此名旺运。”这名字像一枚时代印章——既有对宿敌的微妙致敬,亦暗藏超越的野心。

如今,李兆基将千亿帝国分给长子李家杰与次子李家诚,而李嘉诚让长子李泽钜接班,次子李泽楷自立门户。两大家族二代风格迥异:李家兄弟低调守成,李泽楷则因明星女友梁洛施频登八卦头条。

李兆基的传承更显温情。他为每个孙辈设立 2 亿港元成长基金,要求家族成员每年捐出 10% 收益做慈善。

两个儿子李家杰和李家诚分管恒基的地产与投资业务,形成 “双核驱动”。他曾公开表示过,“我相信制度,更相信亲情。”他在家族信托中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根据贡献度分配股权。

所以,若李兆基仍在,看到李嘉诚出售全球港口资产,很多人会猜测他会提醒老友:“交易非普通商业,当思家国大义。”

看到李兆基家族后继有人,很多人担心李嘉诚的落寞,或许不在失去对手,而在无人再懂那个黄金时代的江湖规矩。

李嘉诚早年就说过,“如果子孙无能,留钱就是害他们。” 他将 90% 的资产装入家族信托,只给儿子们留下 10% 现金。

最后的博弈:孤独的超人

2025 年 3 月 17 日,李兆基的讣告震动香江。

曾经的竞争对手郭得胜、郑裕彤、李兆基都已离世,只剩下96岁李嘉诚独自面对时代的洪流。他们像维多利亚港的潮水,时而碰撞,时而交融。

李嘉诚的冷峻与李兆基的温情,资本的铁腕与人性的温度,在香江上空交织成一部商业史诗。

如今,李兆基的铜像矗立在恒基总部,李嘉诚仍在续写商业神话。他们的名字早已超越财富本身,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

在维多利亚港的晨雾中,两位老人的身影仿佛仍在争论:“四叔,这次我赢了。”“ 超人,风水轮流转。”

这是属于他们的史诗,也是属于香港的黄金时代。他们从未单纯追逐财富,而是在商道与家国间,书写了两颗激荡的赤子之心。

只是他们的身份与现任太多,有时我们只能看到他们人生的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



0 阅读:0

夜半人物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