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杨紫在社交平台发布的两段模仿韩国艺人李羲承的“魔性舞蹈”视频。被精修过度的脸,看上去就像虞书欣的同胞姐姐。
她以“僵硬中透着喜感”的独特风格,48小时内席卷全网,播放量突破10亿次,单日涨粉30万。

这样泼天的流量,迅速引发近百个省市文旅账号连夜“二创”,形成“一天舞遍全国”的奇观。像是浙江文旅将舞步与《千年等一回》混剪,让杨紫的机械动作“穿越”至西湖三潭印月,播放量超800万。
重庆文旅搭配方言童谣《黄丝蚂蚂》,轻轨穿楼的魔性剪辑让网友调侃“杨紫的脚跳出了火星子”。西藏文旅则在雪山经幡前融合藏族舞步,播放量激增500%。

这场狂欢中,网友戏称“刷完82家文旅视频,微信步数直接登顶”。
面对大众对舞蹈肢体的僵硬,杨紫回应说,“你们可以质疑我的演技,但是不能质疑我的舞蹈。”

当年刘嘉玲说王菲打麻将技术不好,而王菲则说了一句“你可以说我唱歌不好听,但不能说我牌技不行。”
试问杨紫哪来的天后那样的自信,能说出这样的话。
其实,看了这几天网上的“一人魔舞乱天下”的视频,更多的网友是笑不起来的。
一段模仿韩星的舞蹈,没有技术含量,肢体僵硬,也没有任何节奏感,竟成了各大文旅争抢的“香饽饽”。

如果这是去年杨紫在《国色芳华》中的造型与舞步,也就无可厚非。中国的原创舞蹈,文化底蕴与输出去了哪里?
难道只是为了流量,为了所谓的解压,猎奇心理和明星效应?
杨紫醒醒吧,各大文旅醒醒吧,还有那些盲目跟风的人!
01杨紫的这段舞蹈走红,就是典型的“现象级”网络走红事件,很多人也不明白为何“不专业”却能引爆流量?
看视频的人一眼就看得出来,杨紫的舞蹈不属于专业范畴,动作简单重复、肢体僵硬、甚至自带“尴尬感”。
但正是这种“去技巧化”的表演,精准击中了当代观众的三个心理痛点:
一种解压感需要释放。在高压社会,人们更渴望无需门槛的快乐。杨紫的舞步无需学习,模仿成本极低,成为全民解压的“情绪出口”。

反明星的角色转换。当“内娱演技派”与“流量明星”的界限日益模糊,杨紫以自嘲式表演消解了明星光环,拉近与普通人的距离。她的抱拳致歉“对不起了各位”,恰恰是对“完美人设”的解构。
流量密码助推。短视频平台的碎片化传播机制,明星效应的加持,跟风式的转发与效仿,将“魔性”“洗脑”“反差萌”等元素提炼为流量密码。
当一段平时就没有明星架子的“国民闺女”跳了一段非正常意义的舞蹈,在流量、人设与猎奇心理的推动下,看似搞笑、没有什么含金量的舞蹈秀就被刷了10亿次。

也有人会说,这是平民化的,接地气的舞蹈,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应该被支持与鼓励。
但是这种平民化,与当年“凤凰传奇”那首中国广场舞金曲《最炫民族风》不一样,与“筷子兄弟”的《小苹果》也不一样。

接地气的,让老百姓愿意跟风与膜拜的,起码有一个民族文化,平民化语言与行为艺术信号的传递。
于是,又会有人问:“在流量盛宴下,我们是不是面临着一种文化迷失?”
这场“杨紫魔性舞蹈”狂欢也暴露了内地各大文旅部门宣传的两极分化:
浙江文旅将舞步与白娘子传说结合,激活文化记忆,这就是创意突围者。河南文旅融入豫剧唱腔,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也是起码的根本没缺失。
内蒙古、辽宁等地仅替换背景,被网友吐槽“除了草还是草”,暴露出内容创意的贫瘠。这就说明在“高效借流量”的同时,没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如何去同质化。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文化深度的消解,而不能仅仅为了流量,为了自己在这跟风式挤流量的赛道上,不被穿着一样“杨紫舞蹈”服装的同行落下。
有的观众直言:“看完只记得舞步,忘了风景本身。”
当文旅宣传沦为“热点搬运工”,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被“魔性”标签淹没,这种“流量至上”的策略,是否正在掏空文化底蕴?
02这些年,在短视频、直播平台,包括各地文旅局与明星的“匠心合作”,还是涌现了一批文化传播的“灵魂派”+“流量派”的典范。
我们看到的是,与杨紫魔性舞者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艺人、主播位的文化深耕。他们活跃在视频领域,但是所有的输出都有自己文化与道德的底线。
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人民的,也是世界的。
陈丽君以越剧《新龙门客栈》爆红后,她拒绝商演轰炸,坚持用戏曲唱腔为景区注入文化灵魂。在绍兴鲁迅故里,她以《祥林嫂》选段串联乌篷船与社戏,让游客在歌声中触摸江南文脉。

她个人视频账号里,除了自己每日勤学苦练越剧的视频,就是各大演出的精彩片断。在她心中,传承的精神永远侵入到了脊髓。无论她走到哪里,就是一个民族文化象征的符号。
赵丽颖一开年就为《布达拉宫》纪录片配音,成了她走出舒适区,不断提升与历练的新标杆。为了做好配音工作,她研读藏地文化史料,将声音化作“穿越千年的雪域回响”,被学者赞为“声音考古”。

还有去年,她在福建为泉州旅游代言,佩戴起了美丽的玉簪花,被全网评为最美的“玉簪花”使者。
如今出现在剧组,时尚晚会等场合的赵丽颖,也是从流量小花完成蜕变的一个成功“形象”,也是一种中生代女艺人完成自我修炼的榜样。

董宇辉在去年的洛阳直播时,他手持《洛阳伽蓝记》,将龙门石窟的佛像与北魏历史娓娓道来。他是在直播赚钱,也是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历史文化涂上新的色彩。据报道,他的3小时直播,带动当地文旅收入增长200%。

像是汪峰的新女友森林北,多年来就是新疆文旅的形象代言人,她的骑马远射,草原驰骋是最经典的文化形象。

像大网红“保罗在美国”是哈工大毕业,在美国生活的上海人,他与女友拍摄的短视频都是中国各色文化、科技、美食等输出,极具海外华人民族特色。

还有一月赚30万元的超级大李蠕蠕,她的每部作品都有道德底线,仍有自己的初心,中国文化的传播。

所以,文化传播并非与流量对立,关键在于是否以敬畏之心激活文化基因。反观某些文旅账号的“魔性二创”,将杨紫舞步机械粘贴至景点。
就像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所言:“表演若没有文化根基,终究是技术堆砌的空壳。”
作为一个演员,尤其像杨紫这样的优秀艺人,在向所谓“大青衣”转变而努力前行时,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与思想,也应更有内涵美与成熟美。

在这个“娱乐至死时代”,到底还有文化底线吗?
很多人在寻找破局之道,也希望能在流量浪潮中打捞文化锚点。这也就等于是在大众一笑而过的片刻中,能寻找文化的重量,让民族的文化再有厚重感。
杨紫的魔性舞步,像一面棱镜折射出这个时代的文化光谱。

一边是全民参与的欢乐共舞,一边是精英群体的深度焦虑。我们无需苛责流量的狂欢,但应警惕“娱乐至死”的陷阱。
当文旅部门下一次追逐热点时,或许该自问:这是否能让观众在笑过之后,仍能触摸到土地的温度、历史的肌理?
正如陈丽君在越剧舞台上的那句念白:“戏是假的,情是真的。”
文化传播的终极命题,从来不是否定流量,而是让流量成为传递真情的舟楫。
而跟风的,膜拜的人,也应该成为赋予有文化底蕴的流量助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