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历史:残忍的杀戮演绎成一道名吃
战国末年,为争夺上党地区(现山西长治地区),秦国和赵国之间发生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秦国派大将王龁率大军攻打赵国,赵国命廉颇驻守长平(现山西高平市一带)抵抗秦军。开始,廉颇根据双方实力,分析当时情况,实行坚壁清野,欲以逸待劳拖垮秦军。
然而,这场战争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对抗,更大意义上是综合国力的对决。
在经济方面,赵国明显不占优势。史料记载,赵国听信谣言,错误换将,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廉颇,造成了后来的惨败。于是赵括成了只会说大话的反面典型。
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
经过两年的僵持,赵国的军粮出现了危机。这是赵国必须面对的最主要的问题。按最保守的算法,一个士兵每天吃一斤粮食算,几十万大军每天需要几十万斤粮食。
对于这个问题,廉颇解决不了,赵括同样解决不了。
赵国企图向齐国借粮,但是齐国一来担心秦国报复,二来不愿看到赵国的强大,因此没有伸出援手。
赵王无奈换下廉颇,让年轻的将领赵括统领大军,驻守长平。
秦国方面也偷偷让白起替换了王龁。说起来,赵括也不是无能之辈,否则秦国也不会调用白起来做应对。
只是在赵国断粮几十天后,赵括已别无选择。秦国虽然也出现了粮食危机,但至少还不到饿肚子的地步。对于赵括,后援被切断,后勤供应陷入绝境,与其饿死,不如拼上一拼!赵括命令大军发起攻击,你可以想象饥饿的士兵们战斗力会有多么的不堪一击!
都说赵括过于冒失,不会用兵。假如仍旧由廉颇担当主将,在这种情况下他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赵括身先士卒带头拼杀,不幸死在乱箭之下。失去主帅的赵军被迫投降,以求活命。
按照惯例,失去了战斗能力的降卒成了俘虏,就不该再开杀戒。可是白起没有遵守这一惯例,他用欺骗的手段让降兵们深挖壕沟,然后把他们活埋在壕沟之内!
常言道,人上一万,无边无沿;人上十万,扯地连天!赵国降卒足有四十多万,多么庞大的数字!
一道命令,坑杀几十万降卒,白起成了千古罪人。有故事说白起死后轮回到畜生界变成了牛,有几次遭受雷击!
从故事传说中反映了人类爱惜生命,痛恨杀戮的心理。
对白起的愤恨不仅仅限于这些,后人为表达对白起的仇恨,发明了一种小吃,名叫“白起肉”。
祖先们对白起的憎恨达到了极点,以吃其肉相报。借豆腐白和虚的特征,形象地比喻为白起的肉。用做豆腐的方法磨、烧、压、切来表示整治白起。还嫌不解气,把做好的豆腐切成小块,放在炉堂上烧烤成焦黄的状态。为了达到吃净白起肉的目的,还把剩下的豆腐渣制成小料,比作白起的脑浆,让人们夹在豆腐里吃。
这豆腐的发明由来已久,只是在长平之战后很长一段时间才姗姗来迟。传说汉代淮南王刘安始创豆腐术。他曾招集大批方士改进了农民制豆腐的方法,采用石膏或盐卤作凝结剂,洁白细嫩的豆腐制作出来了。
至于是何人发明了“吃白起”,已经无从考证了。
现在的山西高平市,是战国时代的长平,这道名吃在这里流传了两千多年,不知道白起的肉会吃到何年何月,但愿人世间永远没有战争和杀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