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公司打着资讯的旗号,干的全是见不得人的事,成天暗戳戳地窃取国家机密,说的就是凯盛融英。要不是挖出来了,还一度有超越罗振宇的逻辑思维的势头,差点成为知识付费第一股,还好几次冲击港股IPO。
这公司的官网标榜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专家多,有50多万个,这专家资源之庞大,真是让人倒吸口良心。公司的运作模式从表面上看好像没有什么问题,先是接订单,然后联络各个行业的专家大牛,然后付费采访,他们主要是电话采访。在这年头,知识付费、信息付费确实很常见。那么凯讯给专家们多少钱呢?根据他们的招股书的披露,2021年专家成本是1.95个亿,专家平均的咨询报酬是每小时1455块,等于说你坐着不动都不用你本人亲自出面,你接个电话的功夫,一个小时就能躺赚1000多块。要是你能说会道,拉开了话匣子,拉上这么几个小时,那么一次采访的收入就可以抵上工薪阶层一个月的工资,很香是吧?给出的资讯费这么多,这钱谁出呢?当然是买家出,有国内的公司,也有国外的。
凯盛融英
凯盛他们不生产信息,只是信息的搬运工,他们只赚差价。根据财报显示,2021年凯盛专家访谈收入就高达5.97个亿。说白了,这就是个信息中介,看上去好像还不错是吧?可是问题就出在了这里,这一来二去的就会被有心人给盯上。你想想,能花钱做付费咨询的主要都是什么人?商业公司呀,西方情报机构就以公司的名义浑水摸鱼,旁超侧击地打听敏感问题,因为接受访谈的专家不少都是敏感机构的,在咨询过程当中就存在信息泄露的巨大风险。这帮人可聪明了,敏感问题都不直接说,因为他们也不敢堂而皇之地触犯法律,所以双方就达成了一种默契,问可以,但不要直接问,擦着边儿地说,打比方给暗示,反正就是不正面回答。比如说资讯某款军工产品信息的时候,不直接问,而是说你们研制的这款产品成本压力很大吧?未来投放市场总利润准备控制在什么区间?这就是自欺欺人,那些专家们真的不知道这些问题意味着什么吗?当然知道,根据安全部门的披露,凯盛这些年国外就收款2000多次,累计金额高达7000多万美元。
有钱能使鬼推磨。比如一个叫雷某某的,因为干的工作和军工有关,就被凯盛融英的客户咨询,问他某款军机的型号的保有量。这问题有多敏感,明眼人都能听得出来,但是雷某某居然不回避,反而透露了大量敏感信息,经鉴定,居然有三条国家级机密。关键这种情况还很多,真正的细思极恐,一些咨询企业为了私利,居然沦落成了境外刺探情报的帮凶,真是恶劣,国家安全,人人有责,这绝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