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7年,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允炆出生,这是太祖皇帝朱元璋第三位皇孙,是侧妃吕氏所生。其实朱允炆一开始压根与皇位无缘,毕竟有太子妃常氏在,朱允炆便只能是侧妃所生庶子;哪怕是太子妃常氏病逝,有朱标嫡长子朱雄英在,仍旧轮不到朱允炆继承皇位。然而上天跟太祖皇帝开了一个玩笑,先是太子妃常氏病逝,后年仅10岁的嫡孙夭折,而自己辛苦培养二十多年的太子于洪武二十五年也病逝。
在太子妃常氏病逝后,太祖皇帝便将侧妃吕氏扶正为继太子妃,朱允炆便由庶子的身份转变为了嫡子,在长兄朱雄英夭折后,哪怕是还有太子妃常氏所生的幼子朱允熥在,朱允炆也被推到了最前边。在父亲朱标病逝后,被祖父朱元璋册封为皇太孙。
01朱允炆被封皇太孙时,年仅15岁。
朱允炆在做太孙时,便对诸位手握重兵的藩王叔叔们十分忌惮,尤其是四叔朱棣。
为此朱允炆还曾问过皇祖:若是诸位叔叔有异心的话,我应当如何应对?
朱元璋很显然没想到孙儿会问这个问题,所以便反问孙儿:你的意思?
朱允炆原本是想从皇祖那里得到答案,然而皇祖却将问题又还给了自己,朱允炆回答道:首先我会用德行来争取诸位叔叔们的心,用礼法来约束他们,再不行便改封他们的封地,如还是不行便只好刀剑相向。
虽然朱允炆是这样回答皇祖的,但他登基后却并未这样做。而是在皇祖去世后不久,在两位谋臣东宫伴读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的谋划下开始削藩,仅仅半年的时间,便接连削掉五位藩王,逼得湘王朱柏一把火烧了王府,自己则与王妃葬身火海。
朱允炆为何在太祖病逝前后,对待诸位藩王的态度如此大反转。
其实这跟朱允炆的一位叔叔有关系,若是朱允炆的这位叔叔不死的话,建文帝何须削藩;哪怕是真的想要削藩,也不会如此着急。
朱允炆的这位叔叔是谁呢?
此人便是晋恭王朱棢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两次自己精心的布局被打破,一次是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的死,朱元璋将皇位传给皇孙朱允炆;并为了皇孙朱允炆能坐稳皇位,精心布局;然而洪武三十一年,晋恭王朱棢的死,再次将朱元璋精心的局打破。
迫使朱允炆刚登基便迫不及待削藩,这究竟是为何呢?
02朱棢是太祖皇帝朱元璋第三子,生母是孝慈高皇后马氏,也就是说朱棢是名副其实的嫡子。不过关于朱棢的生母还有一种说法:朱棢与二哥秦王朱樉、长兄朱标其实都非马皇后所生,而是李淑妃所生。马皇后病逝后,李氏被封为淑妃,统摄六宫。
李淑妃的父亲李杰在至正十六年投奔到朱元璋的麾下,而这一年李杰尚且只有26岁,即便是他已经生下女儿,也还没到嫁人生子的年纪;更何况太子朱标是在至正十五年出生的,所以李淑妃是朱标、朱樉与朱棢生母的说法还是存在很大的争议。
既然正史中朱棢的生母是孝慈高皇后马氏,我们便如此认为。
朱棢出生这一年,朱元璋正在与张士诚、徐寿辉(陈友谅将其杀死自立为帝)周旋,自然无暇顾及三子的出生;更何况朱棢之前朱元璋已经有两个儿子出生,自然为父的心情大不相同了。其实说白了,朱元璋对于三子朱棢的出生并没有太过在意。
大将胡大海率兵攻入浙东的时候,得到了大儒宋濂,便将宋推荐给了朱元璋。朱元璋非常重视对儿子们的教育,便让宋濂担任老师,教孩子们读书。虽然都是大儒教育读书识字,但是朱棢与两位哥哥的性格却完全不同:
太子朱标性格仁厚,稳重老成
秦王朱樉虽然有着极高的军事才能,但是作恶多端
而朱棢虽然在年轻时残暴,但是他确实机敏,成为太祖十分倚重的一位藩王,与燕王朱棣互相牵制
洪武三年,朱元璋第一次分封藩王,将朱棢封为晋王,封地在山西太原。
洪武十一年,朱棢带着自己的王妃谢氏前往藩地就藩。朱棢的王妃谢氏是大将永平侯谢成的女儿,其实不仅朱棢的王妃出身勋贵之家,朱元璋众多的儿子大多都是娶了开国功臣的女儿,朱元璋此举就是为了巴结这些开国功臣。
朱元璋对朱棢还是很关心的,毕竟是自己心爱的马皇后所生的嫡子。
朱棢一直生活在南方,朱元璋担心儿子前往太原后会对当地的饭菜吃不惯。所以便将自己的用了多年的厨子给了朱棢来专门负责朱棢的膳食。没想到朱棢居然随意的处罚厨子,朱元璋得知后,赶紧给朱棢写信,告知儿子:“万不可如此,我南征北战十几年间,什么犯错都会处罚,唯独不会则被自己用了多年的厨子徐兴祖”。
朱棢明白父亲的意思,便不再对厨子如此。
到了封地后,朱棢居然多次私下里用刑,而且还是车裂。
太祖得知后十分生气,直接将朱棢召回京城,并想要将朱棢的藩王爵位废掉。好在有太子朱标的求情,太祖才没有如此。经过此次,朱棢重新回到封地后安分许多,并且慢慢成为明朝初期势力强盛的“九大藩王”之一,而且九大藩王之间互相牵制,彼此制衡。
看到朱棢的变化后,朱元璋也是十分满意,对朱棢越来越器重。
03洪武二十一年三月,大将蓝玉在捕鱼儿海将北元主要势力一网打尽,除了北元皇帝、太子以及丞相外,其他的人全部被抓。三个月后,北元四大王寇大同等人在太原卫指挥桑桂等人征讨下打算逃走,最终三大王被明军活捉。
朱元璋下旨,让晋王朱棢将这些人遣送入京。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北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等人多次骚扰明朝边境,朱元璋下旨定远侯王弼率兵北征,由晋王朱棢节制兵马;而朱棣则是率领北平人马北伐。
此战晋王朱棢因为要返回自己的封地太原,为太子朱标的到来做准备,所以并未建立任何功劳。而朱棣则是顺利招降了乃儿不花,立下大功。
朱棢十分忌惮朱棣的功劳,便在太子朱标的面前说朱棣的坏话,不听从自己的节制,率兵犯险。朱标便将此事告知了朱元璋。在朱棢与朱棣都返回南京时,朱棢不仅在言语上直接冒犯朱棣,而且还在暗中派人看着燕王府,想要找出朱棣“背叛大明”的证据,以此来扳倒朱棣。
然而一直到朱棢病逝,都未能如愿。
不过因为朱棢多次在太子朱标面前说朱棣的坏话,导致每次燕王回到京城,太子的态度大变,二人之间已经形成剑拔弩张之势。
然而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在前往洛阳回到京城后不久便病逝了。
按照正史的说法,太子朱标病逝后,孝慈高皇后马氏所生嫡子还有秦王朱樉、晋王朱棢、燕王朱棣、周王朱橚,若是按照长幼顺序的话,自然是秦王朱樉是最合适的储君,然而朱樉残暴,朱元璋自然不会将大明的天下交给这样的皇子手里。
但若是直接越过秦王朱樉,将晋王朱棢或者燕王朱棣封为太子的话,势必会引起很多人的不满。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再加上朱元璋对太子朱标的偏爱,最终听从刘三吾的建议,还是决定将皇位传给朱标一脉,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封为皇太孙。
并且为了皇太孙朱允炆能坐稳皇位,而发动蓝玉案,牵连一万五千多人被杀。朱元璋之所以除掉这些功勋之臣,就是因为担心太孙仁厚,控制不了他们。
在朱元璋所有的儿子中,朱棢是与太子朱标关系最为亲密的,对于朱元璋而言朱棢便适合帮助太孙朱允炆坐稳皇位的人选。所以朱元璋便将昔日蓝玉的心腹、关系交好的悍将们赶去了山西。朱元璋此举目的很明显,就是想自己在京城对蓝玉动手的同时,朱棢能够将这些人除掉。很快洪武二十六年,朱棢奉旨将三位侯爵凌迟处死:
怀远侯曹兴
宣宁侯曹泰
东平侯韩勋
此三人均是蓝玉的心腹
就连朱棢的岳父谢成,也没有逃脱被蓝玉案牵连的命运,洪武二十七年被处死。
蓝玉案后,朱棢便成为“九大藩王”中最受重用的一位,而朱元璋之所以如此重用朱棢而非燕王朱棣,是因为相对燕王朱棣而言,朱棢心思单纯,虽然桀骜不驯但是胸无城府,更好驾驭一些。是一位辅佐太孙登基的好藩王,而朱棣呢?
或许连朱元璋有时候也未必能猜得透他到底在想什么,更何况朱棢是皇三子,序齿在朱棣之前,自然朱元璋更加以朱棢为先。
朱棢的一个部下曾侵犯朱棣的封地,并且掠夺了朱棣封地的财物。此时作为一国之君的朱元璋又怎么会不知道呢?但朱元璋并未过问,朱棣忌惮三哥的势力,也没有计较。
朱棣确实有深厚的心思,但是面对深得父亲信任的朱棢,也不得不暂且隐忍。
04蓝玉案后,皇太孙朱允炆登基的障碍基本已扫除干净,朱元璋在内为孙儿挑选文臣来治理天下,比如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在外则是让九大藩王各司其职、尽职尽责地守护好大明的北部边塞,另外除了九大藩王外,朱元璋还将其他的儿子都册封为藩王,希望自己剩余的二十几个儿子,能够辅佐皇太孙安稳做到皇位上。
朱元璋之所以不担心藩王会造反,是因为朱元璋认为自己的部署已经达到了众位藩王互相牵制的局面,尤其是晋王朱棢可以牵制燕王朱棣。
洪武二十八年秦王朱樉病逝后,晋王朱棢便是实际上的长子,朱元璋对其更加器重。
洪武三十年正月十二,朱元璋下令:诸位藩王必须要按照他的已经规划好的三北山河图本来行事。半个月后,朱元璋继续亲自传授给朱棢自己年轻时放牧的经验,等朱棢学会以后,便可以教给卫军如何牧羊,如何调教小马的习性,如何利用空闲的时间来修筑城池.....
其实在洪武二十六年的时候,朱元璋便在山西行都司又增加了东胜左卫,东胜右卫等十七卫;并且将9万多民丁全部分别安置在这十七卫,洪武二十八年的时候太祖皇帝又在山西都司属卫增加两万多官民筑城屯田。
如此一来,朱棢在九大塞王德实力便是数一数二的。
太祖皇帝亲自教授朱棢如何牧羊、如何筑城屯田等,还让东胜左右卫的哨马能够出的远些,并且下旨朱棢制造战车等,如此便可见朱元璋对朱棢的期望有多高。
然而上天又跟太祖皇帝开了一个玩笑,洪武三十一年三月朱棢病逝。
朱元璋得知儿子去世的消息十分伤心,赶紧派礼部前往太原为晋恭王治丧。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年过七旬,忍不住嚎啕大哭:
晋王在年轻的时候确实残暴,但是慢慢长大后不仅变得温文尔雅,而且十分忠诚,对我是忠心耿耿,从无二心。我打算将晋王留给太孙朱允炆做股肱之臣,然而他却突然病逝,叫我怎么办呢?
朱元璋虽然伤心,但是他很清楚自己还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做:
紧接着,在晋恭王朱棢病逝的次月,太祖便让其嫡长子朱济熺承袭王爵,并且下令孙儿朱济熺率兵东移,在燕王封地的周边排兵布阵。而且左军都督杨文更是直接率兵进入燕王府,名义是“参赞燕王府事”。即便是如此,太祖仍旧不放心,多次下诏朱棣让其回京城。
然而,朱棢去世两个月后,太祖皇帝也在南京病逝。
虽然太祖在病逝前便已经下诏燕王朱棣回京城,但是一直到病逝都未等到燕王的到来。
如此我们便可以看得出,其实在太子朱标病逝后,太祖便已经在布局如何牵制燕王朱棣,将晋王朱棢扶持的势力更加强大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步棋;然而朱棢的病逝,却再次将太祖的棋局打乱,太祖在自己仅剩不多的时间里尽可能为皇太孙的安稳继位做安排。
但终究没有那么的时间给太祖,虽然朱济熺承袭父亲的晋王爵位,但终究没有父亲的能力。
建文帝登基后,在东宫伴读黄子澄的劝说下,先后将五位藩王削掉,燕王朱棣自然很清楚自己很快便会城建文帝下一个削藩的目标,自然不能坐以待毙,先建文帝一步,起兵靖难。
历经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率领燕军进入南京城而结束。
朱允炆叹息道:
若是三叔在的话,我何至于削藩啊!
若是朱棢在的话,便可以与燕王朱棣互相牵制,只要有朱棢在,朱棣便不敢轻易造反。对于朱允炆而言,便可以在忠心耿耿的三叔辅佐下,彻底坐稳皇位。然而朱棢的病逝,让燕王朱棣失去了制衡,建文帝对其如此忌惮也在情理之中。
结语我们不可否认,朱棢在一开始确实不是一位安分守己的藩王。但是在太祖的震怒之下,朱棢痛改前非,成为一位文武双全、颇有智谋的藩王,而且对太祖与太子(太孙)忠心耿耿。再加上他心思单纯,是太祖皇帝为太孙挑选的最合适的辅佐人才。
再加上朱棢在九大塞王之中的实力,对于燕藩而言起到了很好的牵制作用。
若是有朱棢在的话,建文帝确实不需要削藩,最起码不需要刚登基便迫不及待削藩。
但历史不能假设,只能可惜朱棢死得太早。
第二代晋王朱济熺跟自己的父亲一样忠心于朱允炆,一直对朱棣的登基耿耿于怀,再加上他的弟弟朱济熿不断诋毁兄长,永乐十二年朱棣将侄儿朱济熺的爵位削掉,让其为父朱棢守坟。改由朱济熿承袭晋王爵位,而朱济熺被囚禁十年后才被救出,宣德十年病逝,被追谥为“晋定王”,并且在这一年,朱济熺的儿子朱美圭承袭了晋王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