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社区民警在业主群里提醒大家警惕新型诈骗,“假购物,真诈骗”,各位注意啦!骗术层出不穷,真是防不胜防!
在武汉市洪山区冷链市场,经营冻品生意的杜女士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单惊魂”。上月,一笔采购7.7吨冻货毛肚的订单从天而降,这本是令商家欣喜的大生意,可诸多反常之处却让杜女士越想越不对劲,买方提出不开发票、不走对公账户,却很快转来1万元定金,发货后又迅速支付尾款。
谨慎的杜女士果断选择报警,经警方调查,这竟是骗子精心布局的“假购物真洗钱”骗局,35万元货款来自四川乐山万婆婆的养老钱,诈骗分子企图利用杜女士的账户完成赃款洗白。

近年来,随着电信网络诈骗打击力度加大,传统洗钱手段空间被压缩,“假购物真洗钱”这类新型诈骗模式悄然兴起。
骗子们利用线下合法商业交易作掩护,通过购买高价值、易变现商品,如黄金、珠宝、大额购物卡、成吨冻货等,将非法资金混入正常交易流程。
他们雇佣“车手”在实体店大额消费,交易时不在乎商品款式、品质,只关注价格和现货情况,支付环节更是疑点重重,频繁更换账户、要求对私转账、等待第三方远程转款等,一旦交易完成,赃款就披上“合法”外衣 。
这种新型诈骗对商户和消费者的危害不容小觑。对于商户来说,若未察觉异常完成交易,极有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诈骗分子的洗钱“帮凶”,名下账户会被冻结,不仅要面临涉案资金被划扣风险,还可能陷入法律纠纷,遭受财货两空的巨大损失。对消费者而言,被骗取钱财的同时,个人信息也被泄露,后续可能面临更多诈骗骚扰。而且,此类诈骗的隐蔽性极强,严重扰乱金融秩序和市场经济环境,增加了警方打击犯罪的难度。
面对这一新型诈骗,不能仅靠商户和消费者的警惕,更需要法律制度的完善与协同治理。目前,法律在打击此类新型诈骗时存在一定滞后性,对于利用合法交易洗钱的界定和惩处细则不够明确,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钻法律空子。商户在交易中难以准确判断资金来源合法性,一旦卷入,即便自身无主观恶意,也会陷入漫长法律程序,承受巨大损失 。
为了从根源上杜绝此类诈骗,保护守法商户和消费者权益,需要多管齐下。
一方面,立法部门应及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假购物真洗钱”等新型诈骗的法律界定和量刑标准,让执法有更清晰依据;监管部门加强对商业交易,尤其是大额交易的资金流向监管,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异常资金流动及时预警拦截。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要优化风险监测系统,提升对可疑交易的识别能力,配合警方开展调查。商户自身也要增强防范意识,在大额交易时仔细核实买家身份和资金来源,遇到异常坚决报警,不贪图一时利益,守住交易安全底线 。
当新型诈骗不断翻新花样,不能让老百姓成为法律漏洞的“买单者”。只有通过完善法律、加强监管、提高公众防范意识等多方协同,才能有效遏制此类诈骗,让每一位守法经营者安心经营,让公众财产安全得到切实保障,维护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