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子在手天下忧,钉子遍地无处收。
霸权滤镜看世界,中国威胁几时休?
2025年3月26日,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发布了一份长达33页的《全球威胁评估报告》,声称中国是“美国最具实力的战略竞争对手”,并强调中国在网络攻击、军事能力、人工智能等领域对美构成“最大威胁”。这份报告一经公开,立刻引发国际舆论的哗然。这不禁让人想起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四年前的那句犀利回应:“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美方挥舞霸权大棒,眼中自然处处是“威胁”。如今,这份报告再次印证了这句俗语的“国际适用性”。
旧调重弹的“锤子逻辑”
美国情报机构在报告中宣称,中国正通过高超音速武器、隐形战机、网络战能力及核武器库扩张“挑战美国军事霸权”,并预测中国将在2030年前取代美国成为“人工智能第一大国”。更耐人寻味的是,报告将美国国内的芬太尼危机也归咎于中国,指责中方在管控化学品出口上“努力不足”。然而,这些指控既缺乏实证,又充满逻辑矛盾。例如,美国军费常年高居全球第一(2024年达8860亿美元),拥有超过800个海外军事基地,而中国军费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且始终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若按美方逻辑,究竟谁才是全球安全的“钉子户”?这种“锤子思维”的本质,正如查理·芒格所言:“当你手里只有一把锤子,所有问题都成了钉子”。
霸权滤镜下的双标叙事
美国情报机构的报告看似“权威”,实则充斥着意识形态偏见。例如,报告将中国推动国际规则改革视为“威权扩张”,却闭口不提美国自身如何通过“长臂管辖”和单边制裁重塑国际秩序。更讽刺的是,美国建国240余年中仅有16年未参与战争,而中国自1949年以来从未主动挑起冲突或侵占他国领土。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双标,恰如网友调侃:“自己满身是钉,偏说别人带刺。”美国政客的“锤子心态”,在近年对中国科技企业的打压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华为到TikTok,从气象无人飞艇到羽绒服,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名,将中国的一切进步都视为“钉子”,甚至扬言要“让中国电动汽车同时熄火”。
网络与AI:虚构的“威胁”与真实的焦虑
报告特别渲染中国在网络安全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威胁”,声称中国制定了“国家级战略”以在2030年前超越美国。然而,这种叙事忽略了两点:其一,中国在AI领域的进步源于开放合作与市场驱动,而非所谓“阴谋”;其二,美国才是全球最大的网络攻击源头。据“棱镜门”等事件披露,美国长期对包括盟友在内的国家实施大规模监控。如今美方将技术竞争污名化为“威胁”,实则是担忧霸权地位动摇的焦虑投射。用中国网民的话说:“自己跑不动了,就怪别人腿太长。”这种心态,与美国在冷战时期用气球监控全球、如今又炒作“中国间谍气球”的行径如出一辙。
从芬太尼到太空:甩锅艺术的“新高度”
报告中甚至将美国国内的芬太尼滥用问题与中国挂钩,指责中方“打击前体化学品不力”。这种“甩锅”堪称“创意十足”。须知,中国早在2019年就将芬太尼类物质纳入管制,而美国至今未有效管控处方药滥用和医疗利益集团游说。此外,报告还宣称中国“瞄准美国太空资产”,却避而不谈美国组建“太空军”、推进“星链”军事化的事实。这种“贼喊捉贼”的戏码,连美国网友都忍不住吐槽:“好莱坞该给报告作者颁个最佳编剧奖。”
“锤子思维”的全球镜像
美国的“锤子心态”并非孤例。俄罗斯副议长卡拉乌尔曾因蒙古国减少俄语标志而指责其“包藏祸心”,全然无视蒙古国推行文字改革的主权选择;日本与菲律宾签署巨额援助协议,试图拉拢后者对抗中国,却选择性遗忘二战时期两国在菲律宾的血腥厮杀。这种“拿着锤子看世界”的思维,本质上是一种认知闭环——正如刘润所言:“人最大的悲哀,就是在低层次上早早形成了自己的认知逻辑闭环”。当一国沉迷于单一霸权叙事,其外交政策便成了“锤子”,而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则被简化为“钉子”。
放下锤子,才能看见世界
“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这句俗语因赵立坚的引用而成为国际关系领域的“网红梗”,其背后是对霸权思维的辛辣讽刺。美国若继续以“锤子心态”看待中国发展,只会陷入“越焦虑越挥棒,越挥棒越孤立”的恶性循环。毕竟,真正的国际安全不需要“锤子”,而是需要各国共同握紧合作与对话的“螺丝刀”。正如中国网友所言:“钉子不是钉出来的,霸权才是最大的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