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得祥:原甘肃省副省长,一生廉洁奉公,曾顶压力推“包产到户”

谨记过去 2025-02-28 16:46:50

前言

“如果出问题,我愿承担重要责任。”这句话,是年得祥在推行“包产到户”时,面对重重压力的坚定表态。1962年,临夏农业生产遭受重创,百姓生活困苦,年得祥作为领导者,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条充满争议的改革之路。在那个年代,“包产到户”被视为资本主义的尾巴,他这一举动无疑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巨石。这句话不仅体现了他无畏的担当,更展现了他对农民深沉的爱和对改革的坚定信念。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平凡而又伟大人的生平。

黄土高原走出的革命者

甘肃康乐县上湾乡东沟村,黄土高原以它粗犷而野性的姿态,既肆虐着风沙,又悄然孕育着不屈的生命力。1930年的一个清晨,伴随着第一缕阳光的洒落,年得祥降生于这片古老而贫瘠的土地,一个平凡却又充满爱意的回族家庭之中。家中虽无万贯家财,但那份浓浓的亲情,却如同甘露,滋润着他幼小的心田。

黄土高原图

父母用那双布满厚茧的手,在黄土中耕耘着希望,年幼的年得祥便在这片土地的怀抱中慢慢成长。黄土的坚韧与高原的粗犷,如同无形的烙印,深深镌刻在他的心底。他总爱跟在父亲身后,看着父亲与土地进行着无声的“对话”,那挥洒的汗水,在阳光下闪耀着生命的光芒,宛如一曲曲质朴的田园诗篇,在这片黄土地上悠然奏响。

夜幕降临,昏黄的油灯下,母亲那温柔的声音,如同春风拂过心田,讲述着古老的传说与英雄的故事。那些故事,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他那充满好奇与憧憬的心灵世界。勇敢与智慧的种子,在那一刻,悄悄在他心间生根发芽。

私塾图

转眼到了1940年,十岁的年得祥,望着村里孩子们背着书包欢快上学的身影,心中满是羡慕。在那个年代,农村孩子的教育如同稀世珍宝,但他的父母,却深知知识的力量。他们省吃俭用,凑齐了那笔“奢侈”的学费,将他送进了私塾的大门。

私塾里,文字的世界向他敞开了神秘的怀抱,知识的浪潮如汹涌的江河,将他彻底淹没。那简陋的书桌,成了他通往世界的窗口。他如饥似渴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汲取着智慧的养分,为自己的未来铺就了一条坚实的道路。

日本战败投降图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如春风化雨,洒遍了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年得祥的心中,燃起了熊熊的爱国之火。他开始思考,自己能为这个国家做些什么?前路虽迷茫,困惑如影随形,但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却让他毅然踏上了寻找答案的征途。他的心,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那份连接,如同黄土高原上坚韧的根系,深深扎进这片土地。

1949年,怀着对新生活的无限憧憬,初中肄业的年得祥,毅然决然地加入了革命队伍。从共青团康乐县委的干事做起,他开启了自己的革命生涯。新中国百废待兴,正需要他这样有担当的年轻人。1950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更是肩负起了共青团康乐县委副书记的重任。肩上的担子虽重,但他的信念却愈发坚定。

老康乐图

康乐县资源匮乏,但他却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他深入基层,倾听民声,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那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成了康乐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着这片土地的每一寸角落,用真心与汗水,书写着对人民的深情厚谊。

岁月流转,年得祥的职务不断变迁,从共青团临夏地委宣传部部长、副书记,到中共和政县委副书记、夏回族自治州州长……每一次的调动,都是对他工作能力的认可,更是对他个人品质的考验。在临夏这片热土上,他用行动诠释着忠诚与担当的深刻内涵。他深知,党员干部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敢于直面困难,勇于担当责任。

当时宁夏图

面对复杂的工作环境和艰巨的任务,他从未有过丝毫的退缩。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智慧,迎难而上,为这片土地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若是你面临这样的抉择,会怎么做?是坚持理想,还是向现实妥协?关于这个抉择,我在评论区等你不同的看法。

改革先锋与民生守护者

1962年,临夏像一片被风雨摧残过的麦田,农业生产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百姓的生活陷入了困苦的泥潭。在这灰暗的时刻,年得祥这位心系苍生的领导者,深知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如干涸的池塘,急需新的活水来滋润。

自然灾害图

州委那“关于建立今年夏收秩序的紧急措施”的决定,如一道穿透乌云的曙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年得祥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推行“包产到户”的征途。这一举措,在当时激起了千层浪涛,因为“包产到户”被视为资本主义的尾巴,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他成了那个敢于吃螃蟹的人。

年得祥怀揣着让农民拥有土地经营权、激发生产积极性的坚定信念,深入田间地头。他像一位耐心的耕者,用质朴而温暖的话语,向农民们解释政策的好处,一点点地消除他们的疑虑。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包产到户”的春风拂过临夏大地,农业生产渐渐萌发出了新的生机。

农业建设图

然而,命运的考验接踵而至。中央西北局将此事定性为“西北全区的一个重要政治事件”,限期纠正。这压力如同千钧巨石压在年得祥的肩头,但他没有丝毫的退缩。那句“如果出问题,愿承担重要责任”的话语,如同洪钟大吕,响彻云霄,展现出了他无畏的担当。这份担当,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深深感动了当地百姓,让他们在艰难岁月里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经历了“包产到户”的风波,年得祥更加坚定了走群众路线的决心。他深知,只有扎根基层,才能真正触摸到百姓生活的脉搏。于是,他频繁下乡调研,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的足迹遍布临夏的山山水水,他的身影融入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在他的推动下,临夏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如同破茧之蝶,逐渐摆脱了困境,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文革图

当“文革”的狂风暴雨席卷全国,临夏也未能幸免于难。年得祥在这场浩劫中,如同一叶在风雨中飘摇的小舟,遭受着冲击与迫害。然而,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宛如傲雪的寒梅,屹立不倒,不向恶势力低头。在这段黑暗的日子里,他的心始终与百姓紧紧相连。当他得知有农民因家庭困难无法送孩子上学时,他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工资资助。这份深情厚谊,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百姓的心田,让他们在苦难中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

1970年,年得祥被任命为临夏回族自治州革委会副主任。此时的临夏,恰似一艘在动荡中迷失方向的航船,社会秩序混乱,经济发展停滞。年得祥一上任,便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去倾听他们内心的呼唤。

农业生产图

他明白,要稳定这艘航船,必须先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于是,他积极推动农业生产,鼓励农民多种经营,如同在荒芜的土地上播撒希望的种子。在他的辛勤耕耘下,临夏的农业生产逐渐恢复了元气,百姓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1971年,在讨论全州粮食生产指标时,一场激烈的争论如火如荼地展开。一部分同志提出了乐观的意见,认为总产力争比1971年增长10%左右。而年得祥,依据全州历年粮食增产的实际情况,和另一些同志提出了增长4%左右的稳健意见。这一意见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遭到了部分同志的反对,甚至在《甘肃日报》上被作为“保护”意见进行批评。

农业生产图

面对如潮的压力,年得祥宛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没有丝毫的退缩。他坚信制定生产指标必须实事求是,不能脱离实际,如同在迷雾中坚守真理的灯塔。最终,他的意见如同穿透迷雾的光,得到了上级的认可,为临夏的农业生产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守护了百姓的饭碗。

1973年,年得祥升任临夏回族自治州革委会主任。这不仅是职位的提升,更是责任与挑战的加重。面对临夏经济发展的滞后局面,他没有选择安逸地坐视不管,而是如一位勇敢的拓荒者,积极推动经济体制改革,鼓励发展多种经济形式,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丰收图

同时,他还加强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了交通、水利等条件,如同为临夏的经济发展筑牢了坚实的根基。在推进改革的道路上,年得祥遭遇了无数困难和阻力,但他始终怀揣着不怕万难的决心,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他的内心世界,如同那片他深爱的土地,坚韧而充满生机。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改革的力量,让临夏的经济在困境中绽放出了新的生机。这不禁让人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是否也需要这样一份勇气和决心,去面对挑战,去创造未来?你的选择是?A坚持改革/B保守现状

心系群众,改革先锋

1974年,风带着时代的躁动,席卷了教育的每一个角落。一场名为反击“复辟”“回潮”的风暴,让教育这片本应宁静的沃土,成了斗争的烽火前线。在东乡族自治县一中,一颗年轻的生命的”自杀“,如同一片孤叶悄然落入了命运的深井,激起了社会的层层波澜。

70年代学生图

年得祥的心如同一面明镜,深知教育之于国家,如同血液之于身躯。当运动风浪企图吞噬这份纯净时,他挺身而出,没有选择沉默的安逸,而是挥起了调查的利剑,直指真相的心脏。州教育局的工作组,如同侦探般细致入微,最终,他们带来了与“回潮”无关的定论。州委常委会上,质疑与批评如箭雨般袭来,但年得祥,那位正义的守护者,坚定地站了出来,他的声音,如同山谷中的回响:“我们绝不能因政治斗争而牺牲教育,不能让无辜的师生,成为这场风暴的祭品。”

他的坚持,如春日里的暖阳融化了寒冰,死者家属得到了慰藉,教师免受了无妄之灾。这一举,虽得罪了不少人,却赢得了师生的心,他们如同找到了灯塔,誓要跟随这位领航者,为临夏的明天添砖加瓦。

当时手工播种图

随后,年得祥的脚步踏入了和政县吊滩乡的大山庄大队石洼山生产队。那里,移民安某的困境,如同一幅凄凉的画卷,触动了他的心弦,他当即指示,如同一位慈父,要为孩子添衣保暖,那份救济,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援助,更是心灵的温暖。他要求公社,对每一份苦难,都要细细聆听,妥善安置,这份心系群众的情怀,如春风吹暖了人心。

可是,命运似乎总爱与英雄开玩笑。1976年,年得祥的身体,如被风雨侵蚀的古树开始摇曳。长期的超负荷工作,让他积劳成疾,但他的心,依旧如磐石般坚定,他深入基层,如同一位旅者,探寻着民生的每一个角落。在他的推动下,临夏州政府的一系列惠民政策,如同甘霖,滋润了这片土地。

甘肃建设图

1979年,年得祥成为了甘肃省副省长。那时的甘肃,正站在改革开放的门槛上,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他如同一位舵手,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他深入基层,倾听民声,制定出的政策,如同量身定做的衣裳,贴合甘肃的实际。在他的引领下,甘肃的改革开放,如同破茧成蝶,展翅飞翔。

他注重农业,那绿色的田野,如同他的希望;他加强基础设施,那坚实的道路,如同他的脊梁;他推动工业,那轰鸣的机器,如同他的心跳;他促进科技与教育,那智慧的火花,如同他的眼眸。他,为甘肃的明天,绘制了一幅壮丽的蓝图。

1982年,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年得祥的名字,被镌刻在了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的名单上。他,已经是一位身经百战的政坛老将,他的智慧与力量,如同江河之水,汇入党的海洋,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他勇立潮头,敢于担当,特别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上。甘肃,这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如同枷锁,束缚了它的脚步。年得祥,如同一位勇士,挥剑斩断了这枷锁,他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引入市场竞争,让国有企业焕发了生机;他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为甘肃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对外开放上,他更是如同一位使者,架起了甘肃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如今甘肃图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残酷的。1986年10月5日,年得祥这位甘肃人民的好领导,党的好战士,因患癌症,悄然离世,终年56岁。他的离去,让甘肃的天空,暗淡了许多。但他的精神,如同不灭的灯塔,永远照亮着前行的道路。这样一个为新中国建设呕心沥血的人,最后连照片都没有留下一张。对于他的一生,你最感动的是哪一刻?是他在州委常委会上的坚持,还是他在基层的调研?我在评论区等你分享。

结语

年得祥,一位来自黄土高原的杰出领导,以坚韧和智慧扎根基层,用一生诠释忠诚与担当。他心系群众,推动“包产到户”,助力农业生产焕发新生;在动荡年代,坚守信念,守护教育,赢得师生拥护。身为甘肃省副省长,他勇立改革潮头,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甘肃发展。年得祥虽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他的贡献永远铭刻历史。让我们感恩这位好领导,通过社交传播他的事迹,激励更多人前行,将年得祥的精神传承下去。

0 阅读: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