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登基之后,除了朱允炆外,朱标的妻子和其他的子女结局如何?

品古观今呀 2025-02-18 09:22:51

明成祖朱棣一生戎马,但在位这么多年,一直让他心气不顺的,便是自己这皇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是从自己侄子朱允炆手上夺来的。

毕竟师出无名,朱棣谋反起家,也担心自己这皇位也会被人用同样的方式抢走,所以处处提防其他朱姓子孙。朱允炆死后,他的亲眷落了个怎样的结局,朱棣对他们做了什么呢?

师出无名,夺侄皇位

如果朱棣不造反,这皇位是无论如何也落不到他的头上的。朱元璋一直希望接管江山的人选,一直是他的长子朱标。

为了培养这个孩子,朱元璋穷尽心血,请名师相教,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代仁君。而朱棣,一直都是跟在朱元璋身边跟着打天下的那个,虽然战功赫赫,但在朱元璋心里的地位,一直比不上哥哥朱标。

与杀伐果断、心狠手辣的朱棣不同,朱标确实是按照父亲的期望,温文尔雅又勤政宽厚,深受众臣子的拥护,如果没有朱标在后方,朱元璋打下来的江山,想要维系,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天有不测风云,谁都没有想到,朱标会早早离世,朱元璋一方面因为失去爱子而悲恸,一方面又为储君之位发愁。

在朱元璋的这些孩子里,除了朱标之外,就属朱棣的功劳大能力强,可朱棣跟朱元璋太像了,朱元璋清楚,朱棣暴戾心狠,不是皇位的最佳人选。

他曾经对朱棣掏心窝子说过,“攘外安内,非汝其谁”,可见在朱元璋心里,守卫大明江山,朱棣功不可没,也非他不可。他可以是能臣武将,却不能是皇帝。

可其他皇子又难以服众,朱元璋思前想后,打算直接越过自己的儿子,将皇位传给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为了保证朱允炆顺利坐上皇位,朱元璋付出良多,在去世之前将阻碍他登基的因素全都拔除,他以为朱允炆的皇位能够坐得稳稳当当,却没想到朱允炆在治国理政方面完全不及父亲。

登基后的朱允炆,担心自己的这些叔叔们会谋反,直接就开始削弱他们的势力。朱棣原本就因为父亲将皇位传给皇太孙而不满,眼下又被自己这个侄子逼得走投无路,揭竿而起,发动靖难之变,攻入了南京。

朱棣登基,朱允炆自焚,他的皇后和太子也追随他而去。但朱允炆的亲眷并不是只有这几人。

朱棣谋反得来的皇位,本来就名不正言不顺,若是上来就将朱允炆一家赶尽杀绝,必然会留下口舌,他需要一个表面上名正言顺的理由。

朱棣将主意,打到了朱允炆母亲吕氏的身上。名义上,她是太后,如果她能够出面写下一道谕旨,朱棣便能够顺利继位。

眼看着自己的儿子儿媳和孙子都已身死,朱棣又手握重兵,吕氏是个清醒的,只要自己写下了谕旨,那么朱允炆的兄弟,便能够安稳地活着。

为了他们,吕氏写下了谕旨,将罪责推到朱允炆身上,称他受奸人蒙蔽,自焚谢罪,燕王继承大统,合情合理。

写下谕旨后,朱棣也确实没再为难她,废了他的太后之位,改为太妃,让她去给朱标守灵,远离权力中心。

吕氏想法单纯,朱标在世时,与朱棣最为亲厚,如今她又将皇位拱手相让,朱棣看在哥哥朱标的份上,别再对这些侄子们下手。

但造反坐上皇帝的朱棣,对于那些可能威胁到自己皇位的人,哪里会考虑亲疏关系,不斩草除根怎么可能放心呢?

三子尽死,赶尽杀绝

九五至尊的位置,一旦坐上去,便一心想着如何把皇位坐稳。对于朱棣而言,兄长朱标的儿子,都是可能危及自己皇位的人,怎么可能轻易放过。

除了朱允炆之外,朱标还有三个儿子,三儿子朱允熥、四儿子朱允熞,以及跟随吕氏去给朱标守陵的五儿子朱允熙。

这三个人一直是朱棣的心腹大患,为了让自己能睡个好觉,登基之后朱棣便连忙将朱允熥派往福建,将朱允熞派往辽宁。

这两人眼见自家大势已去,他们二人暂时还没有能力与叔叔朱棣争皇位,便也认命,乖乖地听从派遣,前往南北两地就藩。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离了京城,脱离掌控,他们再想做点什么,也更容易。

朱棣原来的打算是将这二人分开,联合起来谋反的可能性会降低,但转念一想,“天高皇帝远,他们二人若是在藩地招兵买马,造反怎么办?”

他远在朝堂,对藩地鞭长莫及,不如将他们二人放在自己眼皮地下最安全!想到这,朱棣又急急忙忙将二人召了回来。

原本自家的皇位被夺,他们心中就有怨气,如今朱棣来回戏耍一般折腾他们,二人自是不愿意,可苦于自己无兵无权,也只能背地里发发牢骚。

这话传到了朱棣耳朵里,让本就猜疑他们二人的朱棣,坐实了二人有谋反之心,更是留不得他们。

即便朱棣想要就地正法,但他们毕竟是朱标的血脉,如果贸然出手,极有可能引起朝堂上下不满,引起民众非议。

所以明面上,他按兵不动,只是将二人召回了京城,但在他们步入朱棣的权力范围内时,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朱棣顺势将他们囚禁,没多久,朱允熥暴毙身亡的消息便传了出来。而朱允熞也难逃一死,在哥哥朱允熥暴毙后不久,他也随之逝世。说是暴毙,但死因必然与朱棣脱不了干系。

就连朱标最小的儿子朱允熙,当年十一二岁的年纪,跟着吕氏去守陵,也仍然没能逃过朱棣的猜忌。

朱棣念及他年幼,没在登基后就直接下手,但心里却一直担忧不安,生怕这孩子日后成为自己的威胁。永乐四年,朱允熙居住的宅院突发大火,年仅十六岁的他,悄无声息地死在了那场大火里。

可这火势并未烧到旁边吕氏的宅院里,独独烧了朱允熙居住的宅子,这背后若是没有阴谋,显然也是不可能的。

从朱棣对待这几个侄子的手段上看,就算当年朱标与他关系最好,时时刻刻都护着他,一旦危及到皇位,他也完全不顾及骨肉亲情。

以己度人,自己造反起家,便也担心这几个侄子造反,索性心狠一些,彻底斩草除根!那他对待朱标的女儿,也是如此吗?

唯二公主,不同命运

在对待侄女的态度上,朱棣并没有像之前那么心狠。除了早夭的两个女儿之外,朱标还有两个女儿在世。

长女江都公主,在朱棣即位之后,从公主降为了郡主。但封号品级上的降低,对她其实没有实质上的影响。但江都公主此前嫁给了耿炳文之子耿睿。

朱允炆在位时,听闻朱棣起兵,便派出了耿炳文父子前去征讨。父子二人领兵能力了得,能征善战,在他们二人手上,朱棣并没有讨到多少好处。

即便不能彻底击溃朱棣的军队,也能与他打个有来有回,保证后方的安全。

可朱允炆当时要的是大胜,是彻底将朱棣剿灭,可耿炳文父子迟迟没能达到他的目标,朱允炆便以为是这二人在前线无能,竟然临阵换将,换上了李景隆。

结果,原本尚能固守的部队,被朱棣领兵一击即溃,朱棣顺势攻入南京,拿下了梦寐以求的皇位。

上位之后,朱棣当然没有忘记这给他带来了不小麻烦的耿炳文一家,自己手下有不少将领,就是死在了耿炳文手上,如今他即位,自然是要清算的。

朱棣逼耿炳文自裁,降罪于耿炳文的几个儿子们,这一家基本上没留下活口,耿睿自然也在其中。

江都郡主虽因为身份,留下了一条性命,却在听闻自己的丈夫惨死后,万分悲痛,加之兄弟接连惨死,大病一场,不久后便追随丈夫而去。

而朱标的小女儿宜伦郡主,因为年纪尚小,懵懂无知,完全不明白什么权力纷争,就算日后了解了前因后果,他一介女流也掀不起什么波浪,就算留她一命,朱棣也放心。

再加上朱棣也需要一个人在身边,彰显他的仁厚,便一直把宜伦郡主留在宫里,仔细养着。

比起自己的其他兄弟姐妹,她的下场是最好的,到了适龄的年纪嫁给了锦衣卫,一生也算安稳度过。

而吕氏,接连遭受打击,几个孩子接连惨死,养在身边的幼子也早早夭折,再也提不起精神,晚年抑郁而终。

至高无上的权力,牵扯了太多的纷争,朱棣再感恩哥哥朱标,也不可能放任他的血脉,危及到自己的江山。

自造反那一日开始,他心中便一直惴惴不安,哪怕是拥有了天下,也担心有朝一日,被人抢走。所以无论这些侄子们怎么想,是不是忠心,只要朱棣怀疑他们别有用心,他们便没有活路可走。

在这种心理的催使下,朱棣只有斩草除根一条路。江山是坐稳了,但这铁血不留情的手腕,也给朱棣留下了口舌。

后人在谈及朱棣之时,总会提到他对手足之子的残杀,也总有人因此对他的评判偏向负面。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