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征战沙场数十年,破敌不计其数,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有着“杀神”之称呼。他战功赫赫,被秦王封为武安君,以表彰他的强悍战绩。长平之战中,他大败赵军,一举坑杀了四十多万赵国俘虏,彻底将赵国的国运打垮。
如此将才,其在带兵打仗的过程之中也一定会有着相当多的心得。白起爱兵如子,与军士们同吃同住,深谙用兵之玄机。除此之外,白起对部下们还有一个看似十分奇怪的规定:凡是外出打仗之军,上下均禁止食用羊肉。如此稀奇的军规,引起了许多兵士的不满与疑惑。
一次,有人鼓起勇气当面询问白起其中何故,白起不气不乱,而是让该军士走五十步试试。而正是这五十步,却解了众人心中一个结,茅塞顿开之下,纷纷对白起将军的军事嗅觉五体投地。这是怎样一回事呢?
杀神降世白起生于贵族行伍之家,彼时的秦国正处于大扩张时期,商鞅变法轰轰烈烈地改变了整个大秦,秦昭襄王振奋武力囊括四海的理想,驱动着整个秦国战争机器不断地向中原推进。
著名的“二十等军功爵制度”,便是从这一时期诞生,其具体内容便是要求秦国军民从战争中靠自己的力量夺取一切。
用战功换财富与地位,不论出身、不论家境、不论履历,只要是奋勇杀敌者,自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都可以争取一份国家的赏赐。
在如此时代下长大的白起,从小便在秦国的军国主义式教育之下,锻炼身体、习修兵器、研学兵书,积累了极为深厚的军事素养,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行伍之人。
他从基层干起,不怕死、不怕累,从多处战役之中立下了出人的战绩,秦国当然不会辜负如此勇将,白起很快得到迅速提拔。
后来,他得到了秦国丞相的赏识,经举荐,白起与秦国权力巅峰之人:秦昭襄王见了面。遍寻天下之利刃以击敌者,终于寻觅到了属于他的趁手利器。
在秦王的器重下,白起很快来到了真正为他打造的称雄战场。
当时的中原各国对逐渐强盛起来的秦国虎视眈眈,他们不允许,在陇西能有任何一支强大到足以威胁到他们安危的政治势力存在。
于是,以韩国、赵国、魏国等为首的东方各国纷纷组成一张针对秦国的包围网,多次向西发动进攻,企图将这个威胁扼杀在摇篮里。
但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早已脱胎换骨,成为了一头凶悍猛兽。而白起,正是这头猛兽额上最锋利的犄角,在他的指挥之下,本就悍不畏死的秦军变得更加勇猛。
历史记载,用兵如神的白起前后经历大大小小七十余次战役,未尝遭遇一败,实乃世界军事历史上的奇人。
公元前293年,白起率军队大破东方诸侯联军,以劣势兵力对联军进行了单方面的屠杀,史称伊阙之战。此一役如长弓射月,将势不可挡的东方诸侯全部扫进了失败者的垃圾堆中。
后来,上党郡之变故使得秦国与同为强力诸侯之一的赵国展开了全面战争。
白起洞悉全局,彻底拿捏了赵将赵括的心理,对赵军引蛇出洞,斩其七寸,在长平一战将整个赵国半数成年男子斩杀殆尽。
白起将赵国的国运一把扯下,续在秦王权柄之上,正是因此,他才被世人称为“杀神”。
军中之军白起百战百胜之传奇胜绩,是他习修兵法、熟稔战阵、扎根行伍所得出之成就,而同时更是离不开白起对麾下将士的严格规范,以及他自己敏锐的军事嗅觉。
在一次深夜行军中,一些散兵因缺乏纪律而造成了全队行军速度缓慢,这使得白起勃然大怒,亲自来到军阵中质询不服管教的士兵,并且在众目睽睽之下亲手斩杀了这个队伍中的不稳定因素。这使得军阵中无人不敢不奉行白起的将令。
白起之所以对自己的士兵如此严苛,是因为他内心中深知,敌人永远会比自己更加残忍,在训练中多流一滴汗,就能在战阵中少流一滴血。
相较于稳坐中军、纸上谈兵之辈,白起是一位游弋战场各处,亲临战阵厮杀的实干派将领。
他与自己的士兵同在一条阵线,共为自己所下的将令负责,这让士兵们也都死心塌地地追随着白起,因为他们心中知道,白起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他们这支军队了。
如此神将,配上勇悍的秦军,当然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独特军规作为一名严苛至极的统帅,白起为手下部队制定了极尽详细的军规,而这其中有几条是只存在于白起军中的特殊规定。最令人不得其解的一条,便是:行伍之中,禁止食用羊肉。
要知道,当时秦国全国的军队都没有与这条军规相似的习惯,也就是说,其他统帅的士兵都可以随时吃羊肉,但唯独他白起不让自己的人吃。这当然触动了许多将士的怒气。
其实,军中出现这样的声音是有由来的。
彼时的秦国,农业发展状态尚未达到繁盛状态,况且丝绸之路的开通已经是后来汉朝的事情了,所以秦国人民所能吃到的食物种类相当贫乏。肉类来源仅限于牛羊猪鸡鸭等。
耕牛在当时的地位极高,作为农业生产的支柱,受到秦国法律的保护,但凡有杀耕牛吃肉者,与杀人同罪论刑,一律处斩。
鸡鸭等小型家禽难以携带,容易跑丢与折损,在行军战阵之时只会拖垮整个秦军的后勤系统,所以便也不在军粮考虑范围内,只有在偶尔破城后从城中搜刮出鸡鸭才会被秦军士兵们当饭吃。
剩下的还有猪肉,这种便于腌制储存的肉类,为满足秦军大规模军事调动所产生的口粮需求,经常都被集中加工为风干肉与腌肉来充当干粮。
根本没有剩余的猪肉来给士兵们新鲜烹饪。这就导致当时的秦军所能吃到的猪肉几乎没有新鲜一说。
而羊,作为少有可随军的大型家畜,就是秦军不可多得的新鲜肉食来源了。西北地区的气候与植被状况极其适合养殖羊群,秦军将士中有许多便是牧民出身。
秦军士兵们一直对肥美香润的羊肉情有独钟。毕竟,谁都拒绝不了在卸甲收兵后,席地痛快地大吃一顿香喷喷的手抓羊肉吧。
所以白起禁止部下吃羊肉的军规,使得全军上下怨气一片。
恍然大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道高一尺,我魔高一丈,虽然白起明令禁止,但他麾下的某些军士们依旧会偷偷地杀羊吃肉。
在这群人的带领下,相当多的秦军士兵都开始暗地里对白起的将令阳奉阴违,你不让我吃,我自己偷偷吃。
在白起手下的秦军攻占城池后,有些士兵们先想到的不是安营扎寨,而是去城内驱赶畜群,他们能用这些牛羊猪大吃一顿。
在一次攻陷敌营后,秦军满载战利品回城,不一会儿就到了饭点,营地里飘起来一阵阵浓郁的羊肉汤香气。与士兵同吃同住的白起自然也闻到了。
白起心中明白,其实这些士兵如此偷吃也是无奈之举,毕竟当时的秦军作战行动频繁,高强度行军与练兵对体能消耗极强,羊肉又好吃又补体能。
但如此公然违抗军令之行为如若不立即得到惩处,那白起这个主帅之颜面何处安放。
将领领导权的威信在行营之中是作战命令执行力的基础,不做点什么来维护威信,那他白起就不是白起了,而是和赵括之辈无甚区别的庸将。毕竟白起在军中的威信正是因他赏罚分明而建立起来的。
白起立即下令全军集合,可他并未对这些吃羊肉的士兵们做出什么实质性惩罚。
正当有人以为白起对禁止食用羊肉的军规后悔的时候,白起却不慌不忙,让那些偷吃羊肉的军士站在一块。
士兵害怕白起会因为违反将令而把他们斩杀,所以没几个人敢真的承认自己违抗了军令吃羊肉。
对于违抗羊肉禁令者,白起并未动怒,可是自己麾下士兵敢做不敢当的懦夫行为却让他怒火中烧。他威压众人,说道:“不要让我一个个揪出来。”
于是纷纷有人迫于白起将军的威严站了出来,承认了偷吃羊肉的行径。但他们之中有人依旧不服。反正违抗军令是一死,多问一句也是死,那还不如当面质问这位不让将士们满足口腹之欲的“好将军”。
反正军中的战友们也对这条不合理的将令积怨已久,倒不如借众人的声音为自己伸冤。一名站出来的士兵便鼓起勇气,抬头向白起提出疑问:“为什么不让全军吃羊肉?”
白起在听到此人无礼的质询后,并未显出半点怒色,而是心平气和、胸有成竹地说:“你往军阵前走五十步试试。”问话的士兵不敢不从,向前踏了五十步,立在那里,听候将军差遣。
当众人都以为白起即将用刀剑规整军纪,大开杀戒之时,他却突然让众人集中注意:“众将士且闻闻此人身上的味道。”
突然,大家便真切地理解了白起的良苦用心。原来羊肉不仅好吃,而且羊膻味也十分浓郁,在这个刚吃完羊肉的士兵身上久久不散,甚至在距离众将士五十步开外的距离还能被闻见。
一个人身上的羊膻味尚已经如此明显,那如果全军都吃羊肉的话,这在战场上可是足以暴露全军方位的。战争瞬息万变,一旦有一丝的失误,都有可能覆送全局。
这时,全军上下便都对白起心服口服。本来很多人都以为,他禁止食用羊肉的将令是对士兵们的苛责与折磨,但其真实原因竟然是为了军队的信息安全!
将士们纷纷为自己之前心中暗恨白起将军的想法感到愧疚。有如此心中有部下、战争嗅觉敏锐的主帅,每个士兵都愿意把自己的性命交给他指挥。
此后,白起全军竭诚一心,征战南北,无人敢违抗白起之将令。因为他们知道,白起的一切考虑与军规,都一定有他自己的缜密考虑。
正是这种来自将士们的无条件信任,成就了白起。在他的带领下,秦军如虎豹下山一般击碎了一切眼前之敌。
可以说,没有白起之果决杀伐和严明军规,就没有以后秦王嬴政一统六合的传奇伟业。中华江山大一统之霸业,在白起一人推动之下,便前进了几十年。
在白起的利刃势如破竹之下,秦国一步步走向称霸四方的雄主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