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浙江横店影视城圆明国际会议中心内星光熠熠,“第二届慢病康复非药物疗法学术论坛暨桑黄调理慢病研讨会”在千余名专家学者的智慧碰撞中圆满落幕。这场以“生命如光,健康向上”为主题的行业盛会,不仅见证了桑黄研究的重大突破,更以千济方两款战略新品的全球首发,为中医药非药物疗法领域注入澎湃动能。

本届研讨会由浙江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领衔主办,浙江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慢病康复非药物疗法分会、浙江千济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杭州珍菌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承办,浙江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中西医结合肿瘤专委会、杭州市药学会慢病药学专业委员会协办,汇聚了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严德华、浙江萧山医院副院长蒋国军、浙江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会长陈卫建教授、中国菌物学会桑黄产业分会会长、浙江千济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晓华女士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行业从业者。在这场集聚尖端科研成果与产业实践智慧的学术盛会上,嘉宾们聚焦慢病防控的“中国方案”,共同擘画中医药非药物疗法的未来图景。

会议在欧洲人文与自然科学院院士陈栋梁的祝贺视频中拉开序幕。他在致辞中表示,桑黄等天然产物的靶向性研究正为慢病干预开辟新路径,其团队在肠道菌群调控领域的突破性成果为桑黄应用提供了科学支撑。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严德华在演讲中指出,中医药非药物疗法是落实“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关键抓手,政策层面将持续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加速桑黄产业的标准化与国际化进程。


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严德华
学术报告环节亮点纷呈。桑黄产业分会会长陈晓华以《桑黄调理慢病的靶向性研究》为题,系统阐释了桑黄活性成分在免疫调节与慢病干预中的核心作用,并分享了千济方多年积累的临床实践成果。陈晓华强调,千济方深度融入全民健康国家发展战略,以标准引领产业升级,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通过建立规范化种植基地与普惠性医疗援助项目,让千年药智慧焕发现代生命力,构筑起中医药非药物疗法领域“机理可溯、疗效可验、品质可控”的创新标杆。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史海霞博士通过影像学案例,提出“结节动态管理”新理念,强调早期非药物干预对降低疾病风险的重要意义。浙江萧山医院副院长蒋国军则从循证医学角度,深入解析了桑黄复方制剂在代谢性疾病中的调控机制。千济方副总裁沈立在新品研发专场中透露,即将发布的桑黄新品采用先进制备技术,显著提升了成分利用率,为慢病防治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中国菌物学会桑黄产业分会会长陈晓华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史海霞博士

浙江萧山医院副院长蒋国军

浙江千济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沈立
随着灯光渐暗,千济方战略新品——桑黄百苓片与桑黄纳豆人参肽在全场瞩目中震撼发布。启动仪式通过沉浸式影像技术,生动展现了产品从原料培育到工艺创新的全产业链布局。当“三效协同”技术伴着DNA双螺旋特效浮现时,会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据介绍,桑黄百苓片以“一靶双控”技术专攻肺结节调理,配伍茯苓增强祛湿散结功效,搭载NFC防伪溯源系统,实现了“种植-加工-服用”全流程透明化。桑黄纳豆人参肽创新融合纳豆激酶与人参肽,可同步调节血压、血糖、血脂异常指标,独创的微囊包埋技术,将生物利用率提升至普通制剂的3.2倍。发布会现场,16位专家启动全球首发仪式,并授予千济方“慢病康复非药物疗法推荐产品”认证,标志着中药创新正式进入精准靶向时代。

专家论坛环节,严德华、蒋国军、史海霞、陈晓华等围绕“非药物疗法的实践瓶颈与产业化路径”展开了深度对话。陈晓华首次披露了千济方“数字桑黄”计划——基于全球首个桑黄基因组数据库的智能体,深度学习百万级临床数据,推动健康诊断的精准预测;史海霞呼吁建立结节分级诊疗体系,促进中医“未病先防”理念落地。压轴登场的新品解析会上,千济方特聘顾问曹华君以《桑黄纳豆人参肽——科研突破与应用前景》为题,详细讲解了产品通过“清、修、平衡”机制实现慢病管理的理念及过程,现场展示的应用案例引得观众连连称赞。
会议尾声,随着“百县桑黄健康驿站”建设计划的电子地图被点亮,浙江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唐双喜描绘出乡村振兴中的健康图景:“在浙西山区的智慧大棚里,在东海渔村的5G诊疗室中,千济方与珍菌谷联合研发的液态发酵技术,正将实验室里的‘黑科技’转化为老百姓用得起的‘金方子’。”此刻的圆明国际会议中心,宛若一艘承载着中医药复兴梦想的旗舰,在政策与科技的双重浪涌中,向着健康中国的彼岸扬帆远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