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林党看明朝党争的兴衰

人人都是甲方 2022-11-30 10:24:59

从东林书院开始,东林党逐渐发展壮大,最后达到了把持朝政的地位,但最终却被阉党所灭,东林党成员也落得刑狱加身、悲惨致死的下场。

说到东林党就不得不说明朝的政治情况,朱元璋开国之后很快就废除了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本人管辖六部,又建立了锦衣卫、言官等一系列监察制度,天下大权第一次前所未有的集中在皇帝一人之手,这样做的结果是:皇帝一年最多也就能休息三天,每天光批阅各地奏章就要十几个小时。朱元璋是个牛人,没命得干,但是他的子孙不行啊,当了皇帝还没时间享受这荣华富贵,那还有什么意思。

在朱元璋死后,他的子孙们想尽办法让自己清闲一点,先是建立了内阁制,让一批士大夫帮着批阅奏章,大臣只能在批阅时候写上对奏章里事项的处理意见,皇帝还得做决策,于是又让两个太监一个负责执笔,也就是念奏章和大臣的批注,皇帝判定之后,就让这个太监写上皇帝同意之类的话,另一个太监负责掌印,就是在奏章上盖上皇帝的大印,事情才能发给六部去办。这样看来皇帝的确轻松了不少,又省脑力又省体力,但同时也分出了权力。

大臣批注,就是在行使丞相的权力,其实这时候丞相制度已经换了面目复活了,而太监的执笔和掌印,实际上是在行使皇帝的决策权,遇到专注木匠活不理朝政的皇帝,比如明熹宗朱由校,太监实际上就成了真正的“皇帝”了。

明朝政治制度形成了一个奇特的现象:皇帝能干时,皇帝就会大权集于一身,比如朱元璋;皇帝不能干、太监能干、大臣不能干时,太监就大权在握,比如大太监刘瑾、魏忠贤;皇帝不能干、太监也不能干、大臣能干时,大臣--也就是内阁首辅就大权在握,比如张居正。

东林党就是兴盛于张居正时期,张居正死后,东林党也随之走向衰落。

东林党开始只是一个东林书院,因崇尚王阳明的心学而建立,讲究“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比较务实上进、不尚空谈,在彼此的学问交流中,难免会讨论政治,而这些人中有些是布衣学子,有的则拥有高官厚禄,学问比较高的人,甚至可以影响到身居高位的人,逐渐的在朝堂上和朝堂外形成了一股势力,他们互相帮扶,彼此支持,这就是东林党。

崇尚王阳明心学的何新隐曾说王学兴亡只在江陵,古代喜欢用地名指代某个人,这个江陵就是指张居正,张居正把持朝政十年,甚至能左右皇帝的人选。他在担任首辅期间,王阳明心学大兴,东林党也随之大兴。在朝堂中有非常多的东林党成员,他们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出发点都是为国为民,可惜很多政策反而加快了明朝的灭亡,但这也是大势所趋,而且他们这样也损害了权贵甚至皇帝的利益,毕竟皇帝也想享福啊,你让他天天埋头苦干、为国为民?这很不现实。

后来张居正死了,被压制了十年的皇帝开始清算张居正,还把张居正抄家灭族了。皇帝想要回权利,但皇帝只有一个人,很明显斗不过实力庞大的东林党,于是皇帝借助太监之手将东林党成员下狱,严刑拷打,让他们招出其他“贪赃枉法”的同党,但很多人都是宁死不屈,不愿违心出卖同道,那样有违他们崇尚的“致良知”学说,即使这样东林党也还是被屠戮殆尽,属于东林党的时代也结束了。

很多人说明亡于党争,明朝帝党、阉党、东林党还有其他各种党派你方唱罢我登场,搅得国家不宁。但实际上,这都是由于明朝的政治情况所决定的,皇帝不是神,他想将如此庞大的帝国牢牢抓在手中,就必须付出极大的精力,当他想让自己放松些,把批注、执笔、掌印的工作分出去的时候,实际上也把权力分了出去,由此形成的利益集团才是党派林立的根源。

0 阅读:262
评论列表
  • 2022-11-30 19:46

    东林党罪孽深重,看作者的胡编乱造就知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后代天生会打洞

  • 2022-12-07 14:10

    朱元璋基因不好,他的子孙都是奇葩。

人人都是甲方

简介:本账号内容已在其他同步,请勿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