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新闻若淘金
——试说新闻与人才
高致贤
搞新闻可以造就人才,新闻采访能发现人才,新闻报道宣传人才。新闻发表提供了人才信息,为组织人事部门培养、使用人才起着积极的举荐作用。
这还需从一条“马路消息”说起。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彝文尚未进入普通课本。我友陈永德、李向东下乡采访途中等车时,看到一个小村姑在公路边读书。近前一看,那书上的字他们全不认识,询问方知是彝文课本、一位叫杨恩勋的老师在当地农村办了个彝文教学班。他们觉得这是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生事物,便采写了一条消息发于《贵州日报》,引起地、县领导的重视,便对那位仅有初中汉文程度的杨恩勋加以培养,聘到县民委使用,使之不断提高,30多岁被破格录取到中央民族大学专科班,进而获硕士学位,留校从教任职,使这位被埋没多年的彝文人才脱颖而出。
县广播电台收到一条报道小学生王振健勇救落水同学而牺牲的消息,文字写得很简单,播出后立即引起县委高度重视,派人调查,整理材料上报,使王振健荣获省“舍己救人小英雄”称号并追认为烈士。农妇李淑彬广造杉林,农民刘义章经营芸豆出口创外汇的消息由我们报道出去后,引起省、地、县三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上报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李淑彬当选为省人民代表和全国劳动模范;刘义章当选为省劳模和省优秀共产党员以及全国工商联执委。类似例子不胜枚举。众所周知的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著名英模的发现和出名,无不与新闻报道有关。足见新闻与人才的密切关系。
民众中的人才,有如沙滩里的金粒,只有挖淘才能发现。深入采访就是深层挖掘,促使金粒得以发光,让爱金者发现,得以实现其应有的价值。一般使用人才的单位,领导不是不想用“真金”,而是无暇或无力去普查勘探淘金子,往往只能看到小视野内的现有人才,对大范围内深埋的人才难以发现。发现既难,遑论什么使用?一旦急需用人之际,便急不择人,只好在自己的视野内就地取材,不满意也将就了!他们未用真正的人才,也不完全是权力腐败。而长期生活在民众中,且以报道先进人物为己任的记者、通讯员,有如人才战线上的侦察兵。他们本身就是一粒金矿,最易与“金”相通,采访决定了他们的发掘功能。即使他们还没有认识到那是一粒赤金,也已认为那不是一颗普通的沙砾了,那不同之点便是新闻价值,一旦报道出去,就会给淘金者一个可贵的信息。慧眼识金者,诚心用金人,一旦获此信息,便会按图索骏,加以深掘、冶炼、加工制作,铸成精品,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即使所报道的人才尚未成熟,一经组织发现,加以培养训练、提拔重用,人才就出来了。这便是新闻对人才发现、使用的促进功能。记者、通讯员虽然无权诀定使用人才,但能敏感地发掘出埋没之金,并让其通过传媒闪光,光之辐射便会吸引趋光眼球,为“用马人”和伯乐们传送出骏马信号,也不失为伯乐第二了!
除了那些先经组织发现、培养、使用成为新闻人物的人才外,多数生活在基层百姓中的人才苗子,多先由新闻报道出来,才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得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另外,通讯员本身通过新闻采访、写作锻炼成才的也不少,本文不再赘述。只想说明:在新闻的种种作用中,提供人才信息是一种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