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顺义区一起跨越38年的地界纠纷案件在顺义法院牛栏山法庭的精心调解下,终于得到了圆满解决。这起案件涉及两户人家——刘某利与刘某达,他们因一处夹道及一棵榆树的权属问题产生了长期矛盾,导致双方关系恶化,甚至影响了宅基地的确权工作。
据了解,这棵榆树位于刘某利与刘某达两家房屋之间的夹道中,枝繁叶茂,但给刘某利家带来了不小的安全隐患。由于两家就地界权属存在争议,该夹道一直未能明确归属,导致双方错过了1992年的农村宅基地确权,至今仍未拿到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刘某利认为榆树已危及人身财产安全,要求排除妨害;而刘某达则坚称这棵树是他在“自家内”种植的,是地界争议的有力证明,因此不能砍伐。
双方因此僵持不下,矛盾逐渐升级,互不来往长达38年。期间,双方多次尝试通过村委会和司法所调解,但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意见。最终,该案诉至顺义法院牛栏山法庭。
面对这起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牛栏山法庭的法官谢衍明和法官助理代光胜深入调查,仔细梳理案情,力求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他们发现,双方矛盾的根源在于对一块宽约两米的夹道权属存在争议。为此,他们决定从《立证明》这一关键证据入手,通过走访、调查等方式,逐步还原了38年前的历史真相。原来,1986年刘某达、刘某利两家就曾因相邻界限问题产生过纠纷,后经村委会调解,双方签署了《立证明》,将争议地置换给刘某利一家。然而,刘某达坚称《立证明》是在他聚餐酒后签署的,一直认为那是另外两家为他设的一个“局”。由于签署时的见证者均已过世,签署过程难以证实,导致双方对《立证明》的有效性存在争议。
为了打破僵局,代光胜决定采取法院、村委会及司法所三方联合调解的方式,促进双方协商。他们多次与双方沟通,深入了解他们的诉求和顾虑,逐步引导他们放下恩怨,以和为贵。同时,他们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双方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支持和帮助。
在多次调解中,代光胜提出了一个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将争议地作为公共区域,既解决了地界争议,又便于伐树和解决其他问题。这一方案得到了双方的一致认可。最终,在法庭、村委会、司法所的三方见证下,双方签署了调解协议,并顺利完成了榆树的砍伐和围墙的修补工作。
随着榆树的倒下,双方的心结也逐渐解开。他们表示将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和解机会,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面对未来。同时,他们也感谢顺义法院和相关部门为他们解决了长期以来的心头之患,让他们能够重新过上和谐安宁的生活。
此次案件的成功调解,不仅解决了双方当事人的实际问题,也为推动顺义区绿色交通体系建设、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注入了新的动力。顺义法院将继续秉持公正、高效、为民的司法理念,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文:有料顺义 豆豆 图:顺义法院 注:转载注明文、图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