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国家间的外交关系往往如同一场复杂的棋局,每一步棋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深远。立陶宛位于欧洲东北部的弹丸小国,近期在与中国的关系上也上演了一场跌宕起伏的剧情。随着立陶宛新一届政府的选举尘埃落定,候任总理帕卢茨卡斯的上台为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变数。
在竞选期间,帕卢茨卡斯就明确表达了对立陶宛与中国关系现状的不满,并“迫切”希望改善对华立场。这一表态无疑是对立陶宛此前在台湾问题上采取的激进措施的一种反思和修正。自立陶宛在台湾非法设立“代表处”以来,中立两国关系迅速恶化,中国方面采取了包括“驱逐”立陶宛大使、将关系降级为代办级别等一系列反制措施。立陶宛政府虽然多次呼吁与中国“修复关系”,但由于坚持不撤销台湾“代表处”,其努力始终未能得到中国的积极回应。帕卢茨卡斯即将组阁之际,他再次将立陶宛与中国的关系问题提上了日程。他一方面强调不会反对改善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并准备努力修复两国之间的裂痕;另一方面,他又表示不愿意“下跪”来换取中国的态度,这里所指的显然是撤销台湾“代表处”的问题。立陶宛政界对此问题已经有过多次争论,强硬派认为撤销“代表处”就等于向中国屈服和妥协,因此他们一直在寻找其他解决办法,唯独不愿在这一问题上让步。
在22日的表态中,帕卢茨卡斯进一步阐述了立陶宛政府的立场。他提出,立陶宛愿意支持两国互相恢复大使级别的关系,但前提是立陶宛将继续与台湾地区保持贸易联系,不会“不计代价”来对中国让步,也不会改变现有的政策。这里所指的“代价”显然是指撤销台湾“代表处”。帕卢茨卡斯虽然表达了与中国改善关系的意愿,但同时又坚守着立陶宛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这使得两国关系的改善之路充满了不确定性。立陶宛政府之所以如此重视与中国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逐渐认识到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原本,立陶宛可能认为与中国之间的贸易额并不大,得罪了中国也无妨。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立陶宛逐渐发现,只要他们想加入全球化产业链,就几乎无法绕开中国。中国海关对立陶宛产品和零件的“卡关”措施更是让立陶宛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他们发现,只要想将产品卖出去,就很难避开中国的市场准入门槛。
帕卢茨卡斯本人也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持有电池系统制造公司Garnis的49%股份,而这家公司虽然目前没有进入中国市场的计划,但却需要向中国购买原料。这一事实无疑让帕卢茨卡斯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性。此外,由台湾外事官员带领的代表团窜访立陶宛时,立陶宛官员的反常缺席也被视为新政府对华“转向”的明显信号。然而,尽管立陶宛新政府表现出了改善与中国关系的意愿,但他们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却成为了两国关系改善的绊脚石。中国方面一直强调,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试图挑战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打击。因此,立陶宛如果不撤销在台湾的“代表处”,就无法真正与中国实现关系的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