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已成国家重大战略目标,金融业责无旁贷。
近日,A股行情低迷,唯独碳中和概念逆势上涨。碳中和目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议题,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经过程,实现碳中和必须依靠各行各业协同推进,金融业自然也不例外。
碳中和的目标已定,产业各方也围绕节能减排校正发展路径。在“十四五”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说明碳达峰、碳中和在未来三四十年内,深度融入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
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时强调,我国平台经济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要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关于碳中和的概念,早在2020年9月份的联合国大会上,我国就提出了碳中和目标,随后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碳达峰、碳中和被列为2021年重要任务之一。
碳中和战略推进,意味着经济结构必须向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方向发展。在中观层面,不仅是传统的化工能源、交通、建筑等行业需要向低碳转型,而且服务业、互联网、金融业也要全面落实碳中和战略。
尤其是金融业,以金融科技为内核的金融业本身就是实体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一方面提供信贷支持,一方面输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基础设施应用能力。从碳中和与产业转型的发展趋势来看,金融业自内而外引领科技创新,率先开启数字化的绿色金融模式,赋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自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人类生产生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呈指数级增长,最终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环境受到破坏。二十世纪中后期之后,世界主要经济体着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且以协约的方式履行责任。
目前,我国已经深入贯彻执行碳达峰和碳中和。要想经济实现低碳运转,就必须依靠能源生产、工业建设、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的低碳转型,然后通过自然碳汇、碳捕获与封存等技术手段控制减排。
全球早期探索节能减排经验时,认为仅仅通过对重点企业政策控制就能实现低碳运转,结果并不能真正达到碳达峰。这个时候金融的作用就凸显出来,边收紧碳排放指标边引导金融向绿色生产领域配置资源。
产业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产生巨大的资金缺口,绿色金融应运而生。所谓绿色金融,是指金融活动中把节能减排等环保指标作为授信审批的重要风控要素,引导资金流向环境保护型和资源节约型行业。
2021年1月,央行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我国作为全球率先成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国家,经过五年摸索,已初步建立出一套适应国情的绿色金融体系,其中包括绿色投资、绿色贷款、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工具。
伴随绿色金融统计制度趋于完备,行业主体环保信息公开透明,绿色金融在赋能碳中战略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金融科技迅速发展,为绿色金融的下沉和渗透提供了技术支持,一些新型绿色金融创新业务出现。
据推测,中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可能在2060年增至100万亿元。数据显示,2020年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已达到11.95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一,同时中国的贴标绿色债券发行总量也位居世界前列。
在央行发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好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和规划,发挥金融支持绿色发展三大功能,逐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五大支柱。
金融业对外向产业低碳转型供血,对内也才采取科技手段实现绿色内部治理,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迈进。马上消费金融就基于自身数字化能力,在业务和系统上降低碳排放,实现独具特色的碳中和发展模式。
首先,马上消费金融通过全闭环的自主数字化能力,实现 7*24小时不间断的线上化、智能化全流程消费金融服务,以线上电子合同代替纸质合同,全程无纸化。
据不完全统计,5年时间内,马上消费金融在数字合同及各类证明节约用纸9.65亿吨,对应碳减排1.37万吨;通过智能客服、金融云应用容器化等科技应用、完全线上化业务节省耗电量,共计碳减排3000余吨;通过减少用户线下办理业务汽车出行,对应碳减排84万吨……
其次,马上消费金额还自主研发建设金融云系统,自身业务全面上云,在云上建立三大中台,应用容器化节约服务器数量,进而减少耗电量。
在万物皆可碳中和的节点上,金融业身体力行,把碳中和的施工图、路线图融入实体和消费者的生产生活中,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履行主体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