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国将领中,有不少人长期在机关单位任职,资历不低,但名气不大,如李兆炳少将。
晚年的他生活实在是辛苦,用他的话来说:除了能说话,几乎不能生活自理了。

李兆炳的资历并不低,在1926年就加入共青团,而且是学生出身,毕业后成为小学教员。
土地革命时期,因为部队需要有文化人担任政治、宣传等工作,他就成为宣传干事,后担任宣传副队长、科长。可以说在土地革命时期,很多人的任职受到“限制”,只要上过学的大多数都干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目的不言而喻。
部队的发展是靠宣传,打仗凝聚战斗力靠思想政治,在土地革命时期更需要扩大力量。像邓华、杨成武、刘亚楼等诸多后来等军事指挥员,都是政工出身。
李兆炳在土地革命时期,基本上一直干宣传;抗战时期到八路军后方政治部宣传科担任科长,总政部宣传部科长,留守兵团宣传部科长、宣传部副部长、部长。解放战争,调任作战部队担任旅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从华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调去总政部文化部工作,担任副部长,北京军区后勤副政委等职。
在特殊时期,两腿髋骨不慎都摔断旅,多年求医学均未能治好,更不幸的是,在休息中也由于不慎,两臂和脊椎骨也跌断了。这样,身上能断的地方,基本上都断了。没有断的也是伤了。他便成为一个仅能说话,甚至生活不能不能自理的人。
晚年的他,主要跟医院打交道,在1985年住院时遇到陈漫远。对方很惊奇问他:怎么住院了。他开玩笑说:除了到太平间去,就不再来了。俩人相对哈哈笑了一阵。
其实,当时的陈漫远身体已经非常差了,但他并不想长期住院,认为回家休养更好一些。

在医院也是无聊,不能自己走动,需要靠轮椅出行。
因为行动不便,很多事情都是其他人代劳,而且随着年龄增加,也有其他病症出来,晚年的他实在是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