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4年,丁盛接到正式退役通知,按照团级待遇安置。从待遇上直接降低不少,但基本的生活保障是有的,而且比一般老百姓强不少。

那时候,他每个月拿到生活费150元,而在当时的很多工人,甚至体制内的干部也就几十块。但在他的回忆录写到,生活困难重重,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寄希望给子女们离开南京,到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打拼。
150元在八十年代初期不算少,而且妻子也有百八十块的工资,两口子每月就有二百多,怎么不够用呢?
在担任大军区司令员期间,他们家的柴米油盐酱醋等都是部队供给,根本就不用自己出钱,就是自己单独买点碎嘴可能需要花钱。
丁盛在1952年被评为正军级,薪资可以拿到300元左右;1965年全军实行降薪定级,军队干部统一实行行政级别,与地方干部一致,行政级别为7级,工资也有二百多。1969年成为大军区司令后,虽然工资没有调整,但作为主要领导会有特供,如烟、酒以及其他副食品或营养品等。

按说担任大军区司令7年,花销不能说没有,但并不大,应该有积蓄的。
有很多将领家子女多,虽然吃住不需要花费,可子女需要,而且那时候家庭子女不止一两个,丁盛家至少四五个孩子。那时候,很多将领还接济亲戚朋友等。
1977年,他被撤职受到限制后,妻子带着孩子搬离原来地方,而且还生一场大病,被安置到新落脚点后,购买很多家庭用品等,一切花销都需要自己。
还有一点,那时候都是实行供给制,买东西需要票,每个人都是定额的,有钱不如票好使。他的人事关系在南昌,回到南京后,南京这边没有发给他粮票,吃饭就需要吃别人的。
相比过去,生活条件确实差许多,但比起普通家庭,还是优越的。想想部队团级干部很多,人家怎么生活,或许人家也没有觉得什么。
像李、邱、吴在八十年代被安置在太原、西安、济南,生活费100元,后改为150元,也感觉生活“清贫”。可他们请了保姆,装了电话,订阅报纸购买书籍,以及购买紧俏的电器,这可都是不小花费。吴法宪说自己买一斤肉,切成几小块,分顿吃。
因此,所谓“困难”是相对过去而言。
晚年的丁盛,在老部下的邀请下,经常到各地走走转转,去过北京,天津、武汉、昆明、成都、海南岛等,都是他曾经战斗过或者工作过的地方。

比如1990年,跟着妻子到北京为自己的问题奔走,告一段落后。天津的一些老部下邀请他们过去看看。这些老部下都是在天津战役中负伤留下,没有跟着部队南下。他们没有离开天津,一直到退休。
这些老部下待遇也不算高,知道老首长此前的经历,在他临走之前,每个人十块,八块,三五块凑了一些钱给他,这也是表达老部下们的心意。从现在来看三五块,十块八块不多,可在90年,工人工资恐怕也就一二百,更何况他们是退休的。
此后的几年里,丁盛每到一处,老部下都精心安排,车费、其他花销都解决。有时候,时不时给他们汇款几十、上百改善生活等。
在他思想里,最没有辜负自己的就是54军走出来的老部下,出门靠战友,在家靠子女,生病靠组织。
丁军长人品好、老部队后代都敬佩他[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