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场的华妃就与景仁宫的皇后杠上了,也不奇怪,以华妃那样的性子,和皇后怎能是一个段位?皇后极会做人,面子功夫做得足,华妃呢,总是藏不住事,心里想啥,脸上就来啥,让人一看就破。
华妃的这些毛病,跟她的性格有关,她这性格又跟她家庭教养有关。再看甄嬛,跟华妃却是天壤之别,难怪华妃会败给了甄嬛,其实她这些地方早就在暗示着她斗不过甄嬛!
1.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的不同第一集中,华妃的哥哥年羹尧被皇帝嘉奖之后,苏培盛追上去把皇帝给年羹尧的金创药,当面给了他,他除了谢皇帝之外,对苏培盛没有一句好话,接着又问华妃,苏培盛话刚说完,年羹尧就迫不及待的走掉了,整得苏培盛一头懵,还以为自己说错了啥话。

纵观哥哥是这样的没礼貌,妹妹就不必说了。这是家庭教育的一个反映。
哥哥不懂礼貌,恃功自傲,妹妹也同样一个德行,居宠自傲,对谁都是爱搭不理的。
从华妃对待宫人的细节来看,华妃是那种不得人心的主儿。她手下的太监首领,走路一瘸一拐的,估计也是她打坏的,这样的人心里岂有不恨之理,只是迫于她的淫威罢了,后来的树倒猢狲散,一举把她的啥都倒出来了,这是肯定的,也是必然的。
再看她对福子这个丫头。
福子是皇后塞给华妃的,意图当然是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了,华妃看她不顺眼,是很自然的事。

其实华妃要是再聪明点儿,可以倒过来利用福子,去探听皇后那边的风向,可是华妃是怎么对福子的?
就因为皇帝来她宫里时,看了福子几眼,说了一句赞美的话,华妃就狠狠地剜了几眼福子。这种容易生出妒恨的人,是不适合呆在后宫的,可谁叫人家的哥哥是年羹尧呢?
福子给华妃梳头,她自己转头去跟后面的太监说话,却怪福子扯痛了她的头发,然后就被扇巴掌,几个打了还不算,最后还被打晕了丢进了井里面去。
一条人命,就这样香消玉殒了!华妃眼里的人命都贱如草芥,不值得她去体恤!
而甄嬛呢,与华妃恰恰相反,对待下人要好得多。

太监看到甄嬛病怏怏的,不得皇帝恩宠,又处处被刁难苛待,生活用品都被克扣,境地是糟得不能再糟了。他们几个打算要另寻出路,就告给甄嬛,甄嬛很豪爽地打发走了他们几个——这种不忠心的奴才,留着也是祸患,不如早些打发走。
在那种落魄的时候,刚好也是能够考察奴才是否忠心的时候。甄嬛心里明白,此刻她不得宠,但是迟早都有要侍寝的那一天,她现在要利用这个机会,培养自己的心腹,和对自己完全忠心的奴仆,培养自己能用的人。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甄嬛自己就已经很聪慧过人了,还要集中忠心奴仆的智慧,那可就太聪明了。
甄嬛还让小允子回去伺候他生病的哥哥,以换得小允子对自己的忠诚。这种以心换心的举动,只有甄嬛能做到。事实证明:小允子最后成了甄嬛很得力的帮手,这与甄嬛的施恩是分不开的。
2、格局的不同,打开人生的正确方式不同华妃是个火爆脾气,遇事沉不住气,总爱争强好胜,别人说她,几乎是一点就着,很容易让对方看破她。所以她总是藏不住事,容易让人抓住弱点进行攻击。
华妃这人还爱显摆,仗着自己是年大将军的妹妹,就有恃无恐,时时显示自己的优越感,但实际上,她背后的糟心只有自己知道。

为了茶叶的好坏,跟皇后一番显摆,意思是皇帝还是宠她的多一点,但这又能怎样,代表不了皇帝的心意!皇后明白啊,所以不跟华妃一版见识,华妃犯的事,只管捅给皇帝,就是让皇帝在积累对华妃的不满,等到合适时机,一举爆发。
华妃的宫殿比皇后的奢华,其实这也是华妃比较蠢的一个表现。别人这种情况都要遮掩着,她呢,还要明明白白地提醒大家注意这个事实。
再说甄嬛吧,相对于华妃的显露锋芒,甄嬛则懂得去避宠。在不了解外界情况的时候,在没有把握的情况,甄嬛会像一只笨笨的蜗牛,把头缩进自己的硬壳里。静观其变!
只伸出很敏感的蜗牛触角,感知外界的危险与否,一旦接收到危险的信号,就会急忙就缩回壳里,韬光养晦,等待时机,展露头脚。

甄嬛这种战术,为她自己争取了遇见皇帝的最佳时机,以及与皇帝初见生情的美好场景。
写在最后两者相比,就会觉得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有着良好家教的甄嬛,与自持高高在上的华妃,她们的人生格局与处世智慧,在皇宫这个处处汹涌的大池塘里,得到了各自不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