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战役,粟裕一顿操作猛如虎,陈毅心悦诚服:把指挥权交给粟裕

虹摄库满天飞 2025-04-11 17:04:00

【前言:】

提到陈毅和粟裕,大家心里头准会蹦出那句“陈粟不分家”。他俩在中共里头,那可是出了名的黄金组合。一个主要管打仗,一个主要搞政治;一个在军事上头头是道,一个在政策上高瞻远瞩。俩人联手,打下了好多场漂亮仗,战绩辉煌得很。

不过,陈毅和粟裕在合作过程中并非事事顺心,特别是在解放战争那会儿,两人在怎么判断战争形势和怎么应对上,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粟裕的伯乐】

1927年那会儿,江西和广东交界的山旮旯里,南昌起义失败后,一大拨人四散奔逃。就在这乱哄哄的人群中,20岁出头的警卫班长粟裕,碰巧撞上了朱德、陈毅还有林彪,从此,他们几个的交情,一交就是大半个辈子。

那时候,大革命垮了,起义的队伍也吃了大败仗,朱德、陈毅、林彪还有粟裕,四个人都撞上了人生最倒霉的时候。朱德呢,最头疼的是成了“光杆将军”,带着这么一支陌生又散乱的队伍,他的处境真是让人捏把汗。陈毅曾经这么讲过:“朱德同志在南昌起义那会儿,位置其实不怎么显眼,大家就是看在他是个老资格的份上,才对他客气几分!”

陈毅也有自己的烦心事。南昌起义过后,原本是个文人的他,摇身一变成了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的指导员。这个团啊,以前可是大名鼎鼎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叶挺带的那支。虽说名声在外,但陈毅刚到这里,威望还没建立起来,结果就被人家戏称为推销“江湖偏方”的了。

林彪心里挺不是滋味,他管的第七连出了档子大事,军需官带着钱跑了,而且这个人还是林彪的亲表弟。还好有朱德帮忙解围,林彪这才没被上头怪罪下来。

最终感到头疼的是粟裕,尽管那时候他只是个小警卫班长,但负责把在南昌缴来的军用东西运回去的任务落在了他肩上。烈日炎炎、山路弯弯、行李又多又重,粟裕真是愁得不行。

四个人他们所在的队伍在饶平碰头后,两千五百多号人合在一块儿,成了支新的革命队伍。但这支新队伍遇到的难题可不小,头一个就是该怎么行动,干部们意见不合,分歧大了去了。

那时候,部队里头,不管是组织结构、思想动态,还是大伙儿的心态,都乱成一锅粥,没了主心骨,士兵们各有各的心思,没个统一的方向。后来,更是一波又一波的干部离开了队伍。队伍散得不成样子,可朱德、陈毅两位领导还是硬挺着,死守着革命的路不放手,这事儿让粟裕打心底里佩服得五体投地。

1928年那会儿,朱德率着队伍跟毛泽东指挥的工农革命军合到了一块儿,后来他们一块儿重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合并没多久,朱德和陈毅就很快瞧出了粟裕在军事和政治上的两把刷子。

从1927年秋天一直到1928年快结束时,粟裕在连队里的职位变动特别频繁,总共换了6次工作。为啥会这样呢?说白了,就是因为他政治工作做得好。每当有新兵或者从敌方过来的战士多了,上面就会把他调过去,好给连队加强政治思想方面的工作。

粟裕之所以能在军队里大放异彩,主要靠的是他那出色的军事本领。

粟裕虽然只是在军队的教导团里接受过短时间的培训,但他带兵训练的手法真的很让人佩服。他结合实际情况,自己研究出了三个招数,用来提升队伍的灵活性和每个士兵的能力:

首先,咱们得早起爬山。每天天一亮,全队就得集合,往山上爬,然后再一路跑下来。其次呢,就是得下苦功练射击、用刺刀、扔手榴弹这些本事。还有啊,子弹的使用也得有规矩,得确保每颗子弹都用在刀刃上,不浪费一颗。

粟裕在战争年代经历了严苛的训练,所以哪怕到了60岁,他依然能精准地一枪打中靶心。

粟裕深受朱德和陈毅的看重,他们特别期望他能有大作为。为了让粟裕受到更多,朱德和陈毅特意安排他有机会跟毛泽东近距离交流。

有那么一阵子,毛主席心情不太好,还闹起了痢疾,整天又吐又拉,这样过了快一个月。后来,粟裕就被派到毛主席身边做警卫工作。有天,毛主席瞧见粟裕正在翻看他写的书,就随口说了句:“我现在这些东西,怕是已经过时喽。”

粟裕赶紧回应:“不不不,那个‘敌人进攻我们就撤退,敌人停留我们就骚扰,敌人疲惫我们就攻击,敌人撤退我们就追击’的十六字方针,真的让我受益匪浅,运用得当的话,战斗肯定能赢。”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相处,粟裕的谦虚、爱学习、还有工作上那股子勤奋劲儿,都给毛泽东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陈毅算是发掘了粟裕的才华。粟裕也是个懂得感恩的人,从跟陈毅认识开始,一直到全国解放那会儿,他都把陈毅当成自己的领导,心里头特别敬重陈毅。

【陈毅粟裕合作打得一场神仙仗】

陈毅曾经提起,在他认识和一起工作过的领导里头,粟裕算是“吃了不少亏,升得最慢的一个”。没错,粟裕确实给毛泽东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论是带兵打仗还是搞政治,他都非常出色。但要是和林彪比起来,粟裕的晋升速度那真是慢多了。

粟裕为啥升得慢呢?说白了,就是三个因素在作怪。

头一个原因是经常受伤。在咱们国家的十大元帅里头,粟裕大将紧随徐海东之后,位列第二,他一共负过6次伤,留下了4处战斗疤痕。

粟裕初次受伤是在1927年10月份,那是在福建武平的一场战斗中。一个子弹从他的脑袋右边耳朵上面钻了进去,直接穿过了脑子。他当时就觉得像是被什么重物狠狠砸了一下,接着就倒下了,啥也看不见了,不过心里还明白着呢。在那啥都看不见的状态下,他隐约听到排长在说:“粟裕啊,这回我可顾不上你了。”

粟裕醒过来时,发现周围一个人影都没了,好在碰上了几个掉队的士兵,他们出手相助,这才救了他一命。

粟裕在1929年打江西宁都那场仗时,第二次挨了枪,这次子弹打到了他屁股上。到了1930年,他又第三次受伤,这次是被炮弹炸了头,脑袋里至今还留着弹片没拿出来。后来,他又一次挨枪,这次子弹打穿了左胳膊的大动脉,结果左胳膊就残废了。

第五次受伤是伤了右臂,那个弹头啊,一直到1950年才给弄出来。第六次受伤是在1936年,脚踝中弹了。每次受伤后,都得治疗、休养,短的话几个星期,长的话得半年。这样一来,粟裕在主力部队里的作用就受到了影响。

第二个关键点是频繁换岗,部门调动过于频繁。粟裕不仅军事才能出众,政治智慧也相当了得,既能胜任领导角色,也能当好幕后智囊。他能在老单位稳住大局,到新单位又能打开新局面。正因为这样全能的表现,导致他没法在一个职位上长久待下去,这样一来,他的功劳也就难以集中体现了。

第三个问题在于,他身旁缺少了那么一个能给他撑腰的长辈。这个长辈本该像片云天一样护着他,对他深信不疑,全力支持,并且和他并肩作战。

1938年5月份,毛泽东下了一道军事命令,没想到这命令让粟裕和陈毅意外走到了一块儿,给他们搭档合作、大展身手创造了一个千金难买的历史好机会。

那时候,新四军的第一、二、三支队陆陆续续在安徽南部的岩寺聚在了一起,而第四支队呢,则是往东边走,最后在安徽的立煌县集合了。上面注意到,苏南那边的国民党正规军正在撤退,日军呢,已经占了那些大城市和重要的交通线。这样一来,农村和山区就变成了没人管的地方,咱们共产党就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在这些地方建起抗日根据地。

新四军打算派一支小队去苏南探探路,挑人的时候,陈毅脑海里立马浮现出粟裕的身影,他还给出了两个原因:一来,粟裕带过主力部队打仗,有经验;二来,粟裕在三年游击战时,一直在浙西南那边摸爬滚打,对江南那片地方的山山水水和老百姓的情况都很了解。

为了帮粟裕搞定任务,陈毅真是豁出去了,连自己的老本都搭上了,还特意把手下最能打的3个猛将派去给他当助手。粟裕心里头那个感激啊,直说:“陈毅兄弟,你这可真是把精兵强将都派到我身边来了。”

粟裕真没辜负陈毅的信赖,他一到江南,立马就动手,干掉了日军的一小队车马,还顺便收拾了好几个日本的大官。

这年的6月份,陈毅带着第一支队的主要力量开进了苏南地区。而粟裕呢,在完成了先遣支队的使命后,就回到了第二支队,并且后来还代理了司令员的职务。时间一晃,到了1939年的11月,第一支队和第二支队合并到了一起,组建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和粟裕分别担任了正指挥和副指挥的职位。就是从那时候起,陈毅和粟裕开始了他们的合作历程。

1940年那会儿,国民党鲁苏战区的二把手韩德勤,攒了差不多3万多人的队伍,分成了两拨儿去攻打黄桥。其中,人多势众的那拨儿是左路军,由韩德勤手下的第一、第五、第六、第九、第十这五个保安旅组成,加一块儿有两万多号人。

右路部队在苏皖游击总指挥部的带领下行动,这个总指挥部由政府总指挥李明扬和李长江负责。他们把手下的队伍分成了三支,加起来有一万两千多人,目的是去帮韩德勤的部队一把。

韩德勤一闹腾,苏北指挥部赶紧把干部们都召集起来开会。会上,陈毅大声吆喝起来:“行了,粟裕同志,你来给大家发号施令吧。”粟裕把地图铺开,琢磨了一下,就让陶勇带着第三纵队的两千多人去守住黄桥,然后让叶飞和王必成的部队到黄桥的西北边集合,等着找机会动手。

大家一听粟裕的安排,全都惊叫起来,觉得这计划太冒险,太不靠谱了。然后,粟裕又下了一道命令:咱们的头一炮,得打在韩德勤的独六旅上。这话一出,所有人又一次惊叫起来,因为这独六旅可是人家的精锐部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跟咱们比起来,那简直是天壤之别。

从我军红军时期起,打仗就一直讲究小心谨慎。现在突然说要咱们第一个去挑战最难的任务,大家心里头都不太敢相信。但话说回来,挑战难啃的骨头也有它的好处,一旦咱们拿下了,对整个战局的影响那可是至关重要的。

尽管周围的人都持反对意见,陈毅还是站了出来,明确表示他支持粟裕的战术方案。

10月4号那天,黄桥那边开打了,陶勇不顾国民党炮火的轰炸,一心等着第一、第二纵队冲锋的消息。与此同时,叶飞的部队在高庄、横港桥那边藏着,就等着敌人的独六旅现身。一直等到下午两点,那敌独六旅才总算是露面了。

打伏击战,最关键的就是要瞅准出击的那一刻,出手太早或太晚,整个战局都得受影响。陈毅在这方面特别小心,当他决定先放过一个团的时候,转头问叶飞:“咱能不能再稍微等等,让他们再靠近点儿?现在动手,会不会有点早啊?”

叶飞讲道:“之前是一个团过去,现在轮到咱们队伍上了。”陈毅叮咛说:“得看仔细了,得等独立六旅全从高桥撤出来,咱们再动手。”

粟裕在掌控着整个战场的局势,他也在密切着动态。当他瞧见大量老百姓慌张地往西南方向逃去,心里立马有了数,觉得独立六旅的尖兵部队已经到了。他赶紧拿起电话,拨通了陈毅的号码,直接说道:“咱们可以动手了。”

陈毅心里直犯嘀咕,觉得是不是急了点,可粟裕却坚决地说:“咱们真不能再磨蹭了,要不然机会就溜走了。”陈毅一狠心,果断地喊出了命令:“上!”

粟裕果断下了命令,叶飞带领的三个团迅速行动起来,直接向独立六旅冲去,两方人马瞬间扭打在一起。好几个钟头激烈的战斗过后,独立六旅被彻底消灭干净。

就在这时,敌人第八十九军冷不丁地朝黄桥猛攻,一下子就把东边的防线给撕开了,冲进了东门。粟裕见状,赶紧把所有兵力都调到了主攻方向,结果手里连个备用队伍都没了,战局眼看就要失控。好在陶勇咬牙挺住了,硬是用几百号人的命把东门又给抢了回来,这才让局势暂时没垮掉。

现在战斗进展到了粟裕策划的第二个步骤,王必成带领的第二纵队负责从侧面攻击,成功堵住了第八十九军的逃跑路线,叶飞见状立刻动手,打算一举消灭第八十九军。

晚上九点钟左右,黄桥那边的战斗差不多收尾了。这时候,第二纵队正忙着收拾战场呢,就突然接到了粟裕的命令:“别管伤亡多少,也别管抓了多少俘虏,只要能拿下海安,咱们就算赢了。”说起来,在整个黄桥战役里头,第二纵队可是挑了大梁,他们不光得来回跑,还得负责去追敌人。王必成呢,一句抱怨都没有,马上就招呼第二纵队的战士们,一股脑儿地往海安冲。

在粟裕的带领下,第二纵队遇到水就直接趟过去,瞧见桥就大步迈过去,成功攻占了海安,为黄桥那场大战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次战斗的胜利,得亏了陈毅和粟裕两人的联手策划。要不是陈毅对粟裕的充分信赖和全力支持,粟裕的那些准备可能根本就用不上。

【陈毅粟裕之争】

陈毅和粟裕两人的本事那是没话说的,他们合作起来也是天衣无缝,不过就算关系再好的两个人,意见不合的时候也是有的。

1946年那会儿,国民党头头蒋介石带着30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朝中原解放区杀过来了。老百姓心里都盼着和平,中共中央也是,想着能跟国民党好好谈谈,尽量不打仗。可国民党呢,表面上说一套,背地里做的又是另一套。这样一来,中共中央也没辙了,只能决定动手反击,眼瞅着全面内战就要开打了。

按照毛泽东的预测,大概半年左右就能见分晓,决定这场战斗谁赢谁输。要是咱们队伍打赢了,那和谈的事儿也就跟着来了。毛泽东为啥觉得半年左右就能见结果呢?因为他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国民党那边现在人心散了,队伍也不好带了,撑不了多久,胜负很快就会有结果。

分析了战争形势之后,那肯定得琢磨下怎么定战略计划。所以,毛泽东就想了个办法,打算在南边动手开打。

这个策略是这样的:当国民党军队大规模攻打我们时,我们山东和太行这两个解放区的主力军队会主动出击,往南方打过去。太行解放区的战士们主要攻打豫东那一带,而山东野战军则主攻徐州那边。等两边军队配合打完后,太行和山东的主力部队会往南渡过淮河,朝着大别山、安庆、浦口那一线继续挺进。

毛泽东的打算是,不跟蒋介石一样死磕北方,而是想办法把蒋军引到北边,让他们陷入被动。他把这想法跟刘伯承、邓小平、陈毅说了说,让他们参谋参谋,结果三个人都挺赞成。

可当粟裕在前线苏中指挥战斗时接到这个计划,他一下子就感觉到这个方案跟解放战争初期战场的真实状况对不上号。他觉得,华中野战军的主力最好还是留在苏中继续打,先别急着跑到淮南那边去。

接到电报的当天,粟裕立马就给陈毅回了电报,把自己的盘算一股脑儿告诉了他。

不过,粟裕在电报里提的建议被陈毅给回绝了,粟裕没办法,只好另外起草了一份电报上报给中央。跟陈毅不同的是,毛泽东对粟裕的建议特别上心,还回复说会好好琢磨琢磨。但那时候,陈毅是山东解放区和华中解放区的总指挥,关于是否要西进淮南,还得跟陈毅商量才行。所以,毛泽东又专门给陈毅发了电报,想跟他探讨一下这事儿。

陈毅一直力挺毛泽东的想法,他还是觉得应该按照之前的计划,从南线发起攻击。遇到两种不一样的看法时,毛泽东特别沉着,他琢磨着不如先让华中野战军在苏中跟敌人干几仗,摸摸敌人的虚实,然后再决定是不是全面铺开那个计划。

毛泽东给陈毅和粟裕打了个电话,说:“这几天,你们瞅瞅泰兴那仗打得咋样了?”泰兴那仗啊,就是粟裕在苏中打的第一仗。没想到,就在毛主席电话过去的那天,粟裕就把敌军两个团给收拾了。

泰兴那边的仗打完了以后,毛泽东给粟裕发了电报,说华中野战军得再拿下四五场大胜,才能搞定局面。说白了,就是粟裕还得在苏中这块地方,跟敌人接着干,原先说的往淮南那边挪的计划,估摸着得往后推推,或者得变变了。

苏中战役第二仗一打完,蒋介石就赶紧往那边增兵。同时啊,淮南解放区那边已经被敌人给攻破了,华中这块地方的情况就越来越不妙了。粟裕一看这形势,立马给陈毅和中央发了电报,说希望能把第5旅调过来帮忙打仗。粟裕提的这个建议,表面上看就是调动一个旅那么简单,但实际上,它可是决定着华中野战军接下来要怎么打仗的大事呢。

陈毅接到粟裕电话后,立马意识到这事儿不简单,他赶紧给中央和粟裕回了电,说啥也不同意把第五旅调到苏中去,还催着粟裕赶紧把主力弄到淮南那边。可粟裕呢,对陈毅这个命令不买账,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不愿改主意。

一边想往西边发展,另一边却计划往东边调整,面对这样的分歧,毛泽东没有直接站队支持哪一边。他告诉陈毅,先别急,等等看情况再说。同时,他给粟裕下了任务,要求在八个月的时间里消灭敌军两个旅。粟裕要是能顺利完成这个任务,南边的局势就会有好转。到时候,粟裕就可以带着主力部队去淮南打仗了。

经过毛泽东的劝说,陈毅打算先看看粟裕那边的战斗情况怎么样。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粟裕连续七次战斗都赢了,就靠三万人打败了敌人的十二万多兵马,打了好几场特别出名的胜仗。反过来看看陈毅,在淮北那边打仗却老是碰钉子。

连陈毅本人都觉得挺惊讶,他自嘲说:“我打败仗可是有一手。”实际情况让陈毅心服口服,他最终认可了粟裕的看法,于是诚恳地反省自己:

我到淮北那边后,因为战局里要考虑的事儿太多,导致自己下不定决心,没能好好把山里的部队力量用上,感觉愧对了党和人民的信任。以后军事上的事儿,大多交给粟来拿主意,这样情况肯定会有所好转。

听见陈毅那番话,毛泽东心里头别提多高兴了,他立马给华东野战军发了封电报:

在陈的带头下,大家一起商量大事情,而具体的打仗安排则交给了粟裕来搞定。

到现在,陈毅和粟裕之间的争论告一段落了。从他们俩的这番讨论里能瞧出来,陈毅是站在毛泽东这边的,就算后来毛泽东的方案有了变动,陈毅也铁了心要跟着走。陈毅和粟裕这次吵吵闹闹,全都是因为他们心里装着打仗的大事,还有对老百姓的那份实心实意的忠诚,没有丝毫的个人恩怨掺杂。所以说,就算他们俩看法不一样,可也挡不住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0 阅读:7

虹摄库满天飞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