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读的是师范专业,在抗战的炮火中磨砺成长,从一个内向的小女孩变成了个性直爽的女中豪杰。朝鲜战争打响后,她不甘心留在安全的地方,主动要求去前线给部队送物资。作为留守处的副政委,她亲自带着一大队车,不顾头顶上敌机飞来飞去、随时可能扔炸弹的危险,硬是把车队安全带到了目的地。
洪林这个名字,代表的是一位愿意为革命事业倾尽所有的女性。当她亲眼看到日寇在咱们国家疯狂杀戮时,心里就暗暗发誓,一定要把这些鬼子从咱们的土地上赶走。16岁那年,洪林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头扎进了抗日救亡的浪潮里。作为县里的妇救会头头,她使出了浑身解数,就想把妇女们的斗争精神给激发出来。
洪林其实打心底里不想那么早结婚,她觉得婚后的一堆杂事会拖慢自己前行的步伐。但岁月不饶人,加上单位领导轮番上阵做思想工作,说找个伴儿的重要性。最后,洪林还是步入了婚姻的殿堂。那时候抗战形势紧张,敌人的“扫荡”说来就来,部队不得不经常搬家。洪林怀孕后,从没想过要拖组织后腿,到了快生那会儿,哪怕疼得死去活来,她也硬撑着,在战友的帮助下,一步步跟着队伍走。
解放战争刚开始那会儿,因为有一伙土匪捣乱,家属队伍被冲散了。洪林抱着刚出生没多久的孩子,顶着刺骨的寒风,蹚着水,藏到了一个山沟里。结果那冬天太冷,孩子得了重感冒,没了。洪林强忍着悲痛,一个人悄悄挖了个坑,把孩子埋了。等洪林回到部队,再见到战友们时,她还是那个精神抖擞的女干部模样。
洪林的故事传遍了四方,连毛主席都对她赞不绝口,说她真有两把刷子。在六十到七十年代那会儿,毛主席常来武汉看看情况,而且每次来了都爱在东湖宾馆落脚。那会儿,武汉军区的头儿曾思玉,为了方便,就选了个离主席住处不远的招待所住着。这样一来,只要主席有啥吩咐,他能立马出现在主席面前。
相处久了之后,毛主席和曾思玉聊天,不光说工作上的事儿,有时候也拉拉家常。记得有次,毛主席还聊起了曾思玉的老婆洪林,说她就像是“现代的穆桂英”,还说过想找个时间见见这位“穆桂英”。不过呢,那时候国内外局势不稳定,毛主席手头上有太多大事要忙,所以一直没能见上面。这事儿对洪林来说,真的是挺遗憾的。
洪林和曾思玉一起走过了六十多个春秋,这期间他们从未吵过一次架。洪林觉得,这全靠“敬重”和“体谅”这两个词。曾思玉身为开国中将,他对军队的奉献那是有目共睹的。洪林呢,始终全力挺他老公,从不扯后腿。她不光把自己的工作干得漂漂亮亮,还把家里家外都收拾得利利索索。
在五六十年代那会儿,洪林每天下班后,还得忙着照顾两个老人和八个孩子的日常。不管碰到啥难事儿,洪林都自己扛,从没跟老公抱怨过一句。她心里想的全是革命事业,还有入党时立下的那个誓言。抗美援朝那会儿,洪林领着运输队,千山万水地走,硬是把物资给送到了老公的营地。累得不行,一到地方倒头就睡。等她醒过来,老公挺过意不去的,想要去接她,洪林却摆摆手:“我又不是来串门的,接啥接啊!”
洪林以前总是像个女英雄那样雷厉风行,但离休之后,她却完全变了个样,变得沉稳内敛了不少。这都归功于她的两大爱好:画画和刺绣,这些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想当年在战争岁月里,洪林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军营里摸爬滚打,压根儿没功夫去捣鼓这些爱好。
退休之后,洪林和老公搬去了大连的一个村庄居住。为了响应党组织提拔年轻干部的号召,曾思玉放下了手头所有的工作,跟洪林一门心思在家钻研书画艺术。他们俩过上了很宁静的日子,这种方式也是他们保养身体的方法。夫妻俩都很长寿,洪林一直活到了2005年,曾思玉更是活到了2012年,去世的时候已经是102岁高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