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还是“斯人”?网友吵翻了,为何有记忆偏差,是什么原因

软三岁 2022-10-29 11:22:49

语文教材对于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也能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正因为教材很重要,教材课文的筛选也就会非常严谨,一般情况下,编写人员精挑细选的文章,才会出现在语文课本上。

大家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古人的诗词、文章,不仅要背诵,还会考,当时觉得很难背诵,等我们长大了才发现,这些经典的诗词歌赋和古文早已植入我们的大脑中,并且深深影响着我们面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为人处世。

“是人”还是“斯人”?网友吵翻了

经典的文章,是人们永恒的记忆,一旦文章中的文字与之前相比有所不同,很多人都会进行讨论。

提起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相信很多人都记得。

中学学习的时候,这句名话经常考,即便我们长大成人之后,这句话仍然在鼓励很多处于低谷中的人,不要放弃,当下的困境,只是黎明前的黑暗。

不过,这两天,“是人”还是“斯人”?网友们都吵翻了。

一位网友表示,自己记忆里学的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现在的课本却成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引起了大家的集体讨论和回忆。

相当多的70后、80后很肯定地说,自己学的就是“斯人”,但也有一些90后、00后则直言,自己学的是“是人”。有网友找到自己以前的课文作为证据,但有“是人”也有“斯人”,几乎谁也无法说服对方。

一个关于“是人”还是“斯人”的话题投票,截图时有9879人投票,其中,记得一直都是“是人”的投票是780票,而投给这会之前都以为是“斯人”的则有8744票,还有361票投给了其他选项。

从这项投票数据上来说,认为自己学的是“斯人”的人明显占了上风,那么,到底是“是人”还是“斯人”呢?人社部已经进行了回应。

人教社回应:历套教材都是“是人”

对于网络上的讨论,上游新闻的记者,专门咨询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

得到的回复是,该出版社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以来,历套教材文章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在各大版本的教材中,人教版的教材更加权威,也更有说服力,而人教版曾经出版的语文教材,确实一直沿用的都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为何大家会出现集体记忆偏差,确实耐人寻味。

古籍上是怎么写的?两个版本写的“是人”

如果说,大家对于人教社的回应还不相信,我们也可以找找古文,或许更能说服自己。

在《孟子集注》宋递修本中,写的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在《孟子集注》元刻本中,写的同样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大家看了人教版的回应,以及两部古书上写的文字,是否能够说服自己了呢?

为何会出现集体记忆偏差?原因是什么

(1)读“斯人”更加顺口

如果大家把“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和“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都读一遍,“斯人”更加顺口,而读“是人”的话,明显会更加绕口,这和汉语的平仄有关系。

(2)不同版本的教材有差别

在网络上,有人找到自己的语文上印刷的是“斯人”,但也有人找到自己的语文书印刷的是“是人”。个人认为,不同版本教材出现差别,可能是有的教材编写人员没有特别注意用法,没有采用古人的写法,这与“斯”和“是”的意思都表示“这”有一定的关系。

(3)受到影视作品的影响

周星驰的电影《武状元苏乞儿》、《少年包青天》等影视剧作品中,出现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表述,而这些影视作品的传播又很广,潜移默化之中,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学的是“斯人”。

(4)出现了“曼德拉效应”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曼德拉效应”,指一个人出现记忆偏差,口口相传之下,相当一部分人对历史的记忆与真实情况不符。很多人认为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很可能就是出现了“曼德拉效应”的结果。

网友们对“是人”还是“斯人”的讨论,还是挺有意思的,这是在探讨古文的正确用法,也让70后、80后、90后集体回忆起了自己读书时候的美好时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让大家知道了正确用法。

需要提醒学生们的是,虽然有的读物或影视剧中会出现“斯人”的表述,“是”和“斯”也都是“这”的意思,但是在考试的时候,还得以自己所学的教科书为准,只有词句写对了,才能避免丢分。

互动话题:

大家记忆中,学的是“是人”还是“斯人”呢?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