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之
(作者易之,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媒体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抢完电影票,继续抢周边!”不少人把蛇年的第一次拼手速,留给了眼下最火的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随着票房飙升,《哪吒2》不仅超越自身拿下2025年春节档电影票房断层第一,就连官方授权周边产品同样再掀热度,甚至一“吒”难求。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9999f8f2071c3ac1a1c8ba4a48baf45.jpg)
据官方消息,《哪吒2》与多个品牌合作,推出授权周边,其中多款产品已经爆单,在相关平台显示已下架。此外,《哪吒2》的人物饮料杯、主题杯桶、飞天猪爆米花桶等周边产品也快速售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fc932036d14f2940aee2c841ae67ad8.jpg)
其实这一次《哪吒2》的周边布局是有备而来,合作消费品牌达到12个。但影片实在太过火爆,终究没能扛住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市场迅速陷入供不应求的局面。
《哪吒2》的周边热销,也说明了一个行业真相——电影“价值”也在影院之外。揆诸全球,影视剧打造IP、打造衍生产业,都是一种常规操作,而且这个“下半场”甚至更加重要。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电影衍生品已是一座巨大的“富矿”。以产业链更加成熟的美国为例,相关数据显示,票房收入只占电影总收入的30%左右,其余则来自电影衍生品授权和主题公园等版权运营。相比之下,国内电影收入的90%都来自票房和植入式广告,衍生品收入只占10%左右。
从票房来看,哪怕是被认为表现不佳的2024年,中国年度总票房也已经位列全球第二。如果电影衍生品可以形成与成熟经济体相接近的规模,那么电影产业的整体收入也将再次跨上一个新的量级。
国内的衍生品市场潜力巨大。《2024-2029年中国电影衍生产品行业运营格局分析及投资潜力研究预测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电影衍生品市场规模持续攀升,预计未来将以每年10%以上的增长速度持续扩大。
所以也能看到,近些年已经有不少电影开始大举进军衍生品行业。比如,此前《流浪地球2》官方授权的周边衍生品平台上线后,9天众筹金额达1.18亿元,创造了中国影视IP周边衍生品众筹的最高纪录;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系列正版周边众筹项目上线三天,也冲破了600万元大关。衍生品接棒电影,对IP进行全链条开发,相信也将成为今后影视行业的常态。
而且这种衍生品开发,其实也会倒逼影视创作。衍生品要想实现长期收益,必然要建筑于优质作品的稳定供给之上——可以想象的是,如果一个IP缺乏优质后继作品,迅速在市场中销声匿迹,那么衍生品其实也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了。
国外一些衍生品开发较为成熟的影视公司,比如迪士尼和环球影业等,事实上都在保持一种稳定的制作节奏。所以当衍生品的收入占比越来越显著,也会反哺、刺激影视创作,引导从业者以长期主义的态度对IP深耕细作。
当然,目前国内衍生品市场还面临一些问题。比如从特征看,衍生品开发过于依赖部分爆款作品,衍生品大规模上市多在电影大火之后,乃至在成绩出炉之后才开始众筹等。这多少也说明产业链不够成熟,专业人才缺乏,长期稳定的消费习惯还有待形成。
所以也希望《哪吒2》电影以及衍生品的爆火,可以再次向行业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消费者已经展现出巨大的热情,衍生品产业已经有了再进一步的可能。行业也不妨有所侧重,尽快完善相关的产业链铺设,形成稳定市场预期,回应好消费者的需求,也为中国影视行业拓出新的发展路径。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公众号: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a601a562700091d8c74d10eebd36ed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