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一禁du大队副队长被控走私du品

耶格尔 2025-04-25 22:20:52

一场特情侦查引发的法律地震:当禁毒指标压垮职业底线

---

前言:警察局里的“毒包裹”

2023年12月18日,沈阳市公安局于洪分局大门口的快递柜前,两名辅警戴着手套取出一个境外包裹。监控画面中,包裹刚被搬进禁毒大队办公室,蹲守的民警便破门而入——160.25克大麻叶的查获,竟让禁毒副大队长刘威沦为走私毒品嫌疑人。

2025年4月16日,此案二审开庭,刘威坚称“为破案不得已而为之”。这场离奇案件,撕开了中国禁毒战线中“特情侦查”的灰色地带,更暴露出考核指标与法治原则的激烈冲突。

---

一、案件回溯:从“缉毒英雄”到“阶下囚”

1. 特情线人的致命诱惑

2023年3月,刘威协助浙江警方抓获毒贩黄辉兆(化名)。发现黄某精通境外涉毒网络后,刘威将其发展为线人,试图挖掘跨境贩毒线索。6月,黄某通过境外社交软件联系到泰国毒贩,刘威遂以公安局地址接收“测试包裹”,前三次为树叶零食,第四次却检出大麻。

2. 控制下交付的边界争议

刘威强调,所有包裹均在警方监控下拆封,毒品未流入社会,属于“控制下交付”侦查手段。但法院指出,其行为未经上级审批,且未提前通报禁毒支队,导致同一城市不同分局禁毒部门“自相残杀”——浑南分局布控时,意外抓获于洪分局辅警。

3. 考核压力下的铤而走险

刘威的工作笔记揭示荒诞现实:于洪区因毒情管控太好,连续多年全省排名第一,反而因“缺乏破案线索”被上级批评。他曾记录:“年底冲刺目标,多完成的计入明年成果”。辩护人直言,这是“死循环”——没有案件就无法立案,不立案则不能合规使用特情。

---

二、法律激辩:是侦查创新还是职务犯罪?

1. 控方立场:程序正义不可逾越

沈阳市检察院指控,刘威擅自使用线人、接收境外毒品,虽未牟利,但绕过《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中特情审批流程,构成走私毒品罪。相关领导证言显示,刘威从未报备特情使用情况。

2. 辩方反击:禁毒实务的无奈现实

辩护律师郭鹏指出,辽宁省规定禁毒副大队长有权发展临时特情。刘威接收的1512.34克大麻全程处于警方控制下,未造成社会危害,应属合法侦查行为。云南师范大学禁毒专家莫关耀补充:“走私毒品罪需主观故意,而刘威目的是取证”。

3. 司法困境:控制下交付的制度漏洞

我国《刑事诉讼法》允许控制下交付,但缺乏细则:

审批层级模糊:是否需县级以上领导批准?

风险管控缺失:如何防止“假戏真做”?

跨部门协作障碍:本案暴露同一城市分局间信息壁垒。

---

三、制度反思:当指标吞噬法治

1. 畸形的禁毒考核

刘威案折射出基层禁毒的扭曲生态:

量化指标压迫:某市局要求“年均破获毒品案不低于50起”;

特情依赖症:于洪区99.9%案件依赖线人线索;

数据造假温床:部分地区将小额吸毒案拆分成多起充数。

2. 缉毒英雄的堕落曲线

从警31年的刘威曾荣立三次三等功,却在主持禁毒大队工作后陷入困局。其妻透露,上级要求“每月至少破获一起毒品案”,而于洪区毒情平稳,逼得他剑走偏锋。

3. 对比中的制度之问

昆明铁路警方近5年破获毒品案4093起,缴毒2.5吨,程序合规下实现高效打击。反观刘威案,暴露出部分地区“重结果轻程序”的痼疾。

---

四、社会回响:情与法的撕裂

1. 舆论两极分化

支持派:“他在刀尖上跳舞,不该被定罪!”

质疑派:“若警察都能走私毒品,法治尊严何在?”

理性派:呼吁区分“侦查策略”与“实质犯罪”。

2. 缉毒群体的集体焦虑

匿名禁毒民警坦言:“我们也怕成为下一个刘威。”某地甚至出现民警拒绝发展线人,导致毒情反弹的恶性循环。

3. 国际镜鉴:特情管理的他山之石

美国:FBI线人需经联邦法官审批,全程录音录像;

德国:特情使用必须报备检察官,违法取证无效。

---

结语:禁毒不能靠“法外正义”

当刘威在法庭上说出“我只是想破案”时,窗外飘着沈阳春天的最后一场雪。这场雪,落在禁毒警察的肩章上,也落在法治中国的天平上。

此案终将判决,但其引发的制度拷问远未终结:

- 如何平衡侦查效率与程序正义?

- 怎样重构科学禁毒考核体系?

- 特情侦查的笼子该由谁铸造?

互动话题

1. 你认为刘威的行为构成犯罪吗?

2. 禁毒考核应该如何改革?

行动倡议

转发本文,推动#禁毒制度现代化#立法讨论!登录公安部官网,参与《特情侦查管理条例》意见征集!

---

本文信息综合自

南方周末、新京报等案件追踪报道

昆明铁路警方禁毒成果公报

法律专家及基层民警访谈

原创声明:本文基于公开信息深度整合,观点与数据分析均为原创,转载需注明出处。

0 阅读:0

耶格尔

简介: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