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圈有一句话:中考差50分,高考差150分。作为一个家有高中生的老母亲,一开始听到这句话是扎心的,但消化了几个月,和高中老师和家长细聊了几圈,可能还真就是这么回事。
01
生源一定程度上
决定了高考出路
中考本来就是淘汰赛,什么样的分数进什么样的学校。中考660分和中考710分的去处就不一样,以徐汇为例,660分的大概率去区重点,710分大概率可以去四校。三年后,即便是最头部的区重点,能去北清复交的基本没有,最多有个位数去985的,还有少数去211的,大部分的能去公办本科就算上岸了。西南位育、徐汇中学可能有些例外,因为前者有直升生源,后者有自招生源,不完全是通过平行志愿进来的生源。所以,生源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考出路,不然你以为四校为啥抢生源?为啥今年sz跟海王那般到处打电话留情“欢迎报考sz”呢?在经过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淬炼后,学生在啥档位,能不能读好书,其实很大程度都已定型。不要相信什么高中顿悟,也不要相信龟兔赛跑的神话,这年头没几只兔子会睡觉等你,只有抑郁的兔子……
另一个角度看,优秀的孩子是学校的门面,所以头部学校对头部学生有所偏爱,但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择校更应关注中尾部的学生,因为普娃大概率中尾部可能性比较大,因为中尾部学生才是学校的遮羞布,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体现。因为那些头部的孩子不管是在哪所学校他都可以放光彩,但那些中尾部的学生才是需要托举和被激发的。所以看学校喜报还是要甄别一下,不仅要看总数看比例,更要关注中后部学生的出路。
02
学校的卷度不一样
在四校和四校分一路高歌猛进后,就连当年传统的八大在北清复交这一档也日渐开始黯然失色。有时候,不能怪家长太鸡血太激进,而是现实比人强,牛蛙日益集中也是不争的事实。老师教学进度快,批改作业卷子速度迅速,学生氛围好,齿轮就越转越快……反观一般学校,可能节奏就慢很多。生态模式改变后,卷起来的学校也越来越多,衡水模式从一开始弃之如敝履,但剧场效应开启后发现,嘿,卷一卷成绩的确好看了些,于是可能日渐卷。只不过好学校在卷的同时,又保证了活动的多样性,毕竟好学生精力充沛,真可以多样卷。目前,我心里衡量一所学校是否鸡血,就看看它有没有住宿,有没有全员晚自习。很明显,魔都能有这样配置的基本都是顶级公办。好的学校拿了好的资源,才可以有好的配置,不管是硬件设备,比如体育馆操场、软件设备、高薪引进老师以及晚自习、宿管人员。如果是一所一般学校,它要安排晚自习,它就会考虑很多问题:老师的工作时间怎么安排的?要不要发加班工资?按照加班算,还是按照kpi的奖金来算?这样的发展模式,后续可继吗?这笔钱是财政批还是问学生收,显然都不合适……于是只能不了了之。这样一来,三年之后,的确是有差距的。
03
中高考难度差异
最近我群娘娘扔了一个段子#论省重点和一般学校的区别,精准狙击#——高三最近考试,学军(浙江省重点)高三分析的是:语文难度考生反馈比较大,数学相对比较简单。而我校的分析就是,难,很难,特别难。所以,有没有一种可能:中考的难度可能只能拉开50分的差距,但高考的难度是150分都hold不住的。头部的生源都在卷600分之上的争夺,争夺的是去985还是211,但一般生源都只是在争一本线的分数,或者说争的是公办本科,已然不是在一个战场了。当然了,人生很长,未来变数很大。20年前,读书可能是最性价比的投资,但随着剧场效应加剧,读书可能越来越无法回本,压根算不上投资,只能算消费,算打水漂。如果理解中高考难度的差异,那么这些很多区重点、普通高中的做法就可以理解。比如,劝娃学文科,因为四校八大的娃在理科小三门的赛道上占据了top前列,所以A和A+的可能性很低,用我娃的话说,保B和B-就阿弥陀佛了,学文多少有点优势。但素,文科毕业不好找工作啊……比如,走艺考体考路线,最好是之前有点底子,认识一个女孩原来普高压力很大,现在走艺术排名第一,信心回来了。但素,艺考这条路也是越来越卷,不仅要求专业,还要成绩……还没操心完呢,就收到闺蜜的短信,说高考志愿填报,信息费2万一个人,可以让娃不浪费每一分,要不要报?得!来人世间修行一遭,关关难过关关过啊!卷起来的世界,每个人都挺难的。只能,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