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考考,老师的法宝。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一名学生突然不害怕考试,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辩证分析,那得看他为什么不害怕。
如果面对考试没有任何的情绪波动,就像流水线上的机器一样机械地完成每一个任务,这样考试就失去了督促学习和总结反思的意义,这肯定不是好事儿。
如果不害怕只是因为考试过后不会有狂风暴雨,孩子能够自洽地总结,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情绪,或小骄傲,或小懊恼,老师家长能够无条件的包容和认可,这就是一件好事儿。
期中考试后,分数迟迟没下来,老师在班级说:“很多家长私信问分数,有些还半夜发短信!”
同桌问娃:“你妈妈问分数了么?”
娃淡定地说:“肯定没问,她从来不关心我分数!”
我还真没问,因为不敢打扰老师的课余生活。但要说我不关心,那有点冤枉我,我也有好奇心呀~
只是每次分数下来娃都会主动和我聊,哪边错了,为什么错,身边人考得怎么样。不用我兴师动众、一脸严肃地逼问,只需要腾出一点时间陪他散散步,他就会叽里呱啦一阵输出,我再适时地附和几句,啥信息都有了。
所以,问老师不如问自己的娃。但这样有一种风险:娃不会撒谎,他只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去年这个时候,他说班级同学会拿别人的试卷抠错,后来一问,原来是老师鼓励的,避免有错误没改出来。鼓励孩子们举报互相的错误,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再一聊,我娃也曾参与其中,瞬间感觉小丑竟是我自己。再三和他强调:“不要特地去挑别人的错!”
那段时间娃应该也很纠结,他说试卷发下来第一件事就是藏好自己的试卷,不然某某某就会抢过去逐字检查,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新学期来了一位新老师,带薪上班的那种,考好了,有积分,有零食,而且不是满分高分才有,90分以上就有,小学90分以上还是很简单的,稍微努努力认真点就能实现的?
再也没听说过分数下来互相“攻击”,估计都忙着算积分选零食呢吧。
最最开心的是他还能把零食带回家让我尝尝鲜,因为我家不怎么逛超市买零食,每次他带回好吃的,我都会很支持地说:“这个味道不错,我们也去超市买点!”
所以他不害怕考试了,反而更加期待考试,我打趣他:“即将走向你的不是试卷,是积分!是零食!”他嘿嘿直笑。
不害怕考试不仅因为考试可能带来积分和零食,更是因为考差了也没有多大的事儿。
最近有次考试,娃考得不好,题目中是840,娃列算式时写成280,同学看了表示很同情:“你错成这样,你妈要打你了吧?”
他回答:“我妈从来不因为考试成绩打我!”
呃呃呃,我不知道是同学被他凡尔赛了,还是我被他套路了。放学路上他和我讲了这事儿,回家后给我看了试卷,然后他忙他的,我忙我的,仿佛没有发生过这场考试,没有发生过这样低级的错误。但不说是不可能的,我只能故作大方地说:“积分没有喽,零食没有喽,下次努力哦!”
也许是经历的失败与失望太多了,前期情绪过于饱满,被现实戳破,一下子都释放了,现在的我已经能够坦然接受各种结果——
对即将而来的小升初不再焦虑,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对充满着荆棘和风浪的初高中,有志同道合的宝妈一起吐槽互相打气,有或鸡血或鸡汤的公众号陪伴,应该不会太糟糕,应该可以做到情绪稳定、无条件支持理解孩子,守护他成长,目送他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曾经请教过一位老师:“我家的娃字不太好,是不是学习习惯不好?”我觉得他的习惯还不错,但为什么就是写不好字呢?
老师的一句“平衡付出和预期”点醒了我。
也许字能不能写好和性格一样,七分基因三分环境,如果不能确保十分的投入,就别妄想能够改变那七分的基因。如果要逆天改命,就得有脱胎换骨的勇气。
罢了罢了,生活那么精彩,写字只是一部分,我还是把预期点放在真正的学习习惯上,而不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学习习惯好不好,岂是字写得好不好就能断定的?
真正的爱孩子就是要包容他的一切,适时地浇水施肥,让他接受阳光雨露,也要陪他一起经历狂风暴雨。
说他字不好,就让他练字,无时无刻地提醒他写好字,再专注的心也会被干扰,还谈什么沉浸式学习,如果能放下对写字的执着,让他不受干扰地沉浸式思考学习写作业,也许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干扰、不束缚,让花开花,让树成树,做家长的千万要谨记:提供帮助和平台,不要提要求立目标,更不能越俎代庖、过度干预。
好友发信息给我,她给娃报了冲刺集训班,准备全力择校。一位老师和她说:你的孩子是一条鱼,需要到水里去,而不是去竞争爬树。她想帮助孩子去适合发展的学校,她说不管结果如何,努力了就不会有遗憾。
都说人以类聚,我咋不像好友这样杀伐果断呢?我计算着时间、金钱和精力的投入,想象着投入后可能遭遇的失败或者侥幸成功后面临的更大的压力,然后果断放弃这些高大、惊险、秀美的山峰。到底是懂得取舍的人间清醒,还是畏首畏尾的拖后腿的家长?
也许再过十年就会有答案,也许永远不会有答案,人生就是一场没有回程的旅行,孩子在长大,我们在修行,错过的岔路只能错过,选择了就得无怨无悔。
可是,怎么可能无怨无悔呢?
做错的事依然犯错,屡教不改;做错的题依然做错,永远觉得少考了三五分;反复强调的语法,落笔就忘。面对这些,着急不着急,生气不生气?可这就是他啊!
难道不也是曾经的我们、现在的我们么?
我们都不是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我们都会发挥失常,我们都有自己的小心思,那就互相理解吧!
我又不禁想到了自己曾经有多伤害孩子。
那时他成绩下滑,投票落选,我批评他,他只是默不作声,都没有哭,现在想想他当时多需要我的安慰和打气。
但那时的我,修行还不够,我批评他纪律不好、人缘不好、情商低,后来我发现他纪律越来越不好,因为他更多关注了纪律不好的同学,谁谁谁比我更差劲,会很郁闷地反驳:“为什么别人可以,我不可以?”
我无力地回答:“因为每个人的要求不一样。”
当经历多了,积攒了修为,我已经能自如地应付这些负面反馈和情绪。孩子可能会因为老师的批评被动改正,但家长的批评只会像利刃割伤彼此,我现在更倾向于选择理解和共情。
我不会再警告他什么不可以,而是引导他怎么做更好。
当他得不到别人的认可时,我也不会再说教如何做一个受大家欢迎的人,我会告诉他,能否得到认可有时候不是因为我们做了什么,而是因为对方在什么立场。
当收到投诉时,孩子的问题我当然要接受,如果不是孩子的问题也别据理力争,毕竟立场不同,一笑而过就好,谁都要有个情绪的出口,我能做的就是让孩子看到这件事,但不让他成为坏情绪的出口。
也许我有些观点是错误的、片面的,但又有什么关系呢?哪有完美的、绝对正确的呢?
当我放下批评的利刃,敞开理解包容的怀抱,孩子越发地喜欢约我散步,和我聊天,分享他遇见的每一件事。娃的眼里再没有那种“别人可以我不可以”的委屈,也不再有考试的焦虑和人际交往的困惑。
改变的不仅是他,还有我。当我放下批评改正的执念,不再被外界评价左右时,我内心也平静了许多、快乐了很多。
希望手机前的你也能收获这样的平静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