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法国“戴高乐”号、美国“卡尔·文森”号航母与日本“加贺”号准航母组成的联合舰队,在菲律宾海拉开名为“太平洋斯特勒2025”的军演大幕。这是法国海军自冷战初期以来,时隔40年首次将航母打击群部署至亚太地区。三国十余艘舰艇齐聚西太平洋,防空导弹直指苍穹,反潜声呐紧盯深海,从防空到反潜,演习课目一应俱全。法国人嘴上喊着“促进地区稳定”,但这场横跨半个地球的“军事马拉松”,显然不只是为了“维护航道安全”。
法国牵头这场军演,背后是一盘复杂的棋局。表面上,马克龙政府高调宣称法国是“印太常驻国”,强调其在南太平洋拥有新喀里多尼亚等海外领土的“安全关切”。但细究其动机,更像是“既要东方市场,又要西方盟友”的战略走钢丝:
作为欧盟唯一拥有核动力航母的国家,法国试图以军事行动证明“欧洲战略自主”并非空谈,借此在美中博弈中攫取更多外交筹码。再加上近年法国在非洲传统势力范围频频受挫,转向亚太既可迎合美国“印太战略”,又能借日本、菲律宾等国的地缘焦虑扩大军事合作网络。此外,法国军火商对亚太市场的野心早已不是秘密,“阵风”战斗机与潜艇订单的诱惑,让这场演习多了几分“带货”色彩。
然而,这场“肌肉秀”真能挽回法国的全球影响力吗?答案恐怕是杯水车薪。
法国航母编队规模仅相当于美国单艘航母的半数战力,所谓的“战略自主”在美军指挥系统面前更像是“陪跑”。马克龙一边喊着“不在中美间选边站”,一边让戴高乐号停靠美军曾驻扎的菲律宾苏比克湾,这种“既要又要”的投机姿态,反而暴露了其外交战略的尴尬。
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三国军演对地区稳定的冲击不容小觑。菲总统小马科斯将苏比克湾打造成“域外军舰会客厅”,试图以美日法为靠山,为其在南海的挑衅行动壮胆。加拿大护卫舰“渥太华”号紧随其后宣布参加演习,更显“反华俱乐部”的扩员野心。
美国正将欧洲盟友引入亚太,法国航母的加入与英国、意大利舰队的常态化部署,形成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域外海军集结,意图构建对华包围网。日本则想“暗度陈仓”:“加贺”号准航母搭载F-35B战机,以“直升机护卫舰”之名行航母之实,配合美法行动,暴露其突破“专守防卫”的野心。
三艘航母虽云集亚太,看似声势浩大,但我们也不必杞人忧天,因为他们实则各怀鬼胎“卡尔·文森”号已超期部署,舰载机妥善率屡遭质疑,强撑门面难掩力不从心;马克龙既要对华示好保住经贸利益,又需向美国表忠换取北约支持,战略摇摆注定其难成“反华急先锋”;自卫队虽装备升级,但这个国家承平已久,自卫队难堪大用,再次“赌国运”只怕下场更惨。
最重要的是,他们选错了对手。面对三国施压,中国的反击既有雷霆手段,又有战略定力:前段时间,055万吨驱逐舰编队直插菲律宾海南部,在三国演习区域“钉下楔子”;南海实弹射击警告划出红线,用行动宣告“家门口的事中国人说了算”;南部战区司令员与法军高层定期通话,既保持沟通渠道,又揭露其“维护稳定”口号的虚伪性。
而且美日法海军最好看看加拿大同行的遭遇。去年加拿大“渥太华”号护卫舰擅闯南海时,中国海军以“包饺子”战术将其逼退,舰长因“当场通报航行计划”被斥投降,回国即遭解职。
历史早已证明,靠几艘航母吓不倒中国。从朝鲜战场到南海对峙,西方“炮舰外交”的剧本从未成功。今日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最庞大的造船能力和最先进的“区域拒止”武器库,美日法的“航母嘉年华”看似张牙舞爪,实则是霸权衰落的焦虑投射。真正的战略定力,不在于一时一地的舰艇数量对比,而在于持续发展的国防实力与万众一心的民族意志。有人民军队这根“定海神针”,任凭域外势力兴风作浪,南海的波涛终将归于平静——因为这里,是中国人的海。
中国应该制造一种专门用于撞击航母的无人艇,最少在8千吨以上,动力设在无人艇腹部,船甲板做成圆弧形,就一坨铁加动力,航速能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