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笔下的秋天,美到窒息又极富人生哲理

卿清点墨诗意燃 2024-08-18 11:08:44

原以为苏轼笔下的春天极美,没想到苏轼笔下的秋天,更宛如一幅深邃而绚丽的画卷,而且并非是简单的季节描绘,而是一场心灵与自然的交融对话。

在他的笔触之下,秋天不只是凋零与萧瑟,更有着生命的深沉思索和对人生真谛的独特感悟。每一片飘落的黄叶,每一抹醉人的秋色,都仿佛在诉说着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引人沉醉,令人深思。

01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这首《西江月》,将秋天描绘得清冷而寂寥。风叶鸣廊,秋意凉凉,尽显世事无常。他感慨人生如梦,匆匆已历几度秋凉,眉间鬓上皆是岁月沧桑。

在苏轼笔下,秋天不仅是自然的季节,更是人生境遇的写照。酒贱客少,月明云妨,道尽了孤独与无奈。然而,即便如此,他仍在中秋独望,坚守内心的那份执着。

02

《菩萨蛮·西湖》

秋风湖上萧萧雨。使君欲去还留住。

今日漫留君。明朝愁杀人。

佳人千点泪。洒向长河水。

不用敛双蛾。路人啼更多。

这首词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 年)八月在西湖送别陈襄时所作。词的上片写天意留客,风雨似乎也想留住即将离开的人,今天勉强留下友人,可明天又会为他的离去而忧愁。

下片写送别场景,送行的佳人泪洒长河,不必为此皱眉落泪,因为路边的百姓哭得更加伤心。全词描写西湖送别,既表达了词人以及杭州百姓对陈襄的不舍之情,也从侧面赞颂了陈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绩。

03

《行香子·秋与》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

浑无处、回避衰容。

问公何事,不语书空。

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

似无言、有意伤侬。

都将万事,付与千钟。

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此词以昨夜霜风入梧桐开篇,营造出秋的萧瑟。面对无可回避的衰容,他欲言又止,尽显无奈。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道尽生活的疲惫。

朝来庭下,光阴似箭,秋景似有意伤他。但苏轼选择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眼花、烛花红。此词中的秋天满是沧桑,而苏轼的人生感悟则是一种超脱与豁达,虽有愁苦,却不沉沦,以洒脱之态应对无常世事。

04

《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

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

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秋天的凉意,总是容易勾起心底的思绪。人生亦如这秋夜,有梦的破碎,有凉意的侵袭,但也有回忆中的温暖。

就像苏轼,在风雨秋夜中,依然能借词抒发别来的心绪。我们也应学会在无常的人生里,珍藏美好,不惧风雨,淡然面对一切的变化。

05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

破帽多情却恋头。佳节若为酬。

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

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词中的秋天带着一丝清寒与寂寥。苏轼感慨佳节不知如何酬答,唯有借清酒送秋。他认为万事到头皆如梦,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洞察。

而“休休”二字尽显豁达,“明日黄花蝶也愁”则蕴含着对时光易逝的无奈。苏轼在醉人的秋景中,有深沉思考,也有超脱心境。

06

《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

昨夜秋风来万里。

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

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舍留连归计未。

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

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苏轼在这首词中,借秋风、冷夜、愁客,道出人生如羁旅,常有归计未明的无奈。相思之苦,时光之慢,让人心憔悴。然而,这也是人生的一部分,虽衣带渐宽,却依然执着坚守,在无常中寻得一份真情与坚持。

07

《菩萨蛮·回文秋闺怨》

井桐双照新妆冷,冷妆新照双桐井。

羞对井花愁,愁花井对羞。

影孤怜夜永,永夜怜孤影。

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

这首词回文巧妙,顺读倒读皆成章,展现独特艺术魅力。苏轼通过回文,将秋闺之怨刻画得更为细腻。词中秋天,尽显清冷寂寥,女子的愁绪与孤影相融。回文形式强化了愁情,使秋意更浓。

08

《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山色横侵蘸晕霞,

湘川风静吐寒花。

远林屋散尚啼鸦。

梦到故园多少路,

酒醒南望隔天涯。

月明千里照平沙。

苏轼笔下的秋天,美如画卷。山色横侵,浸染着晕染的晚霞,绚丽多彩。湘川风静,寒花绽放,宁静中透着淡雅。远处林边屋舍散落,偶尔传来几声鸦啼。这秋景,既有绚烂的晚霞,又有静谧的寒花和归鸦,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秋日图景,让人陶醉其中,感受到秋的宁静与深沉。

09

《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

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

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

楼船远。白雪飞乱。空有年年雁。

这是苏轼于元祐五年(1090 年)重九日在杭州所作。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在党争激烈的宋代,他既得罪了新党,又得罪了旧党,曾遭受“乌台诗案”等打击。

但他有着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在这首词中,苏轼针对悲秋的传统情绪,提出“不用悲秋”的观点,他以一种超脱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即使在逆境中,也能保持内心的平衡。

010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是苏轼于元祐五年(1090 年)在杭州任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的。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但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的心境。在《赠刘景文》中,他笔下的秋天,不只是荷尽菊残的萧瑟。虽荷叶凋零、菊花残落,却仍有傲霜的菊枝挺立。

苏轼眼中的秋天,绝美而富有力量,以橙黄橘绿展现出丰收与成熟。这正如他的人生,虽历经风雨,却总能在困境中发现希望与美好。苏轼笔下的秋天不再是悲伤寂寥的象征,而是蕴含着对生命坚韧与不屈的赞美。

愿你我心境宽如苏轼,秋已来,将奏响收获的序曲,每一步铿锵有力 。

2 阅读:213

卿清点墨诗意燃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