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91岁老太太病逝,临终前说出:我就是敌人一直在找的军火大盗

未央史默事 2025-03-01 04:05:57
前言

1995年,沈阳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洁白的床单覆盖着一位瘦弱的老人,她的脸庞如同黄土般枯黄,微弱的呼吸在寂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清晰。

就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缓缓开口,声音断断续续却坚定:“我……我其实就是敌人一直在找的军火大盗。”

这句话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打破了病房的宁静,周围的医护人员和家属无不震惊,难以置信地望着这位瘦小的老人。

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小老太太,怎么会是军火大盗呢?如果这是真的,那这位老人究竟是谁?

1

老太太叫高崇德,于1904年出生在辽宁黑山,在高崇德8岁那年,父亲不幸病逝,家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

从此,母亲只能凭借着刺绣、缝补这些微薄的手艺,独自艰难地抚养高崇德和她的弟弟。

生活的困苦如影随形,母亲满心忧虑,甚至盘算着等高崇德到了合适的年纪,便为她寻一门好亲事,希望她能摆脱这般穷苦的日子。

但高崇德骨子里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她生性要强,不愿仅仅依靠嫁人来改变命运,她一心想着留在母亲身边,用自己的力量守护母亲,为这个摇摇欲坠的家撑起一片天。

当时的东北,战乱频繁,百姓们为了自卫,纷纷习武强身,高崇德深受这种氛围的感染,也踏上了习武之路,她每日刻苦练习,寒来暑往,从未间断。

闲暇之余,她常去茶馆听评书,那些行侠仗义的故事深深烙印在她的心中,她尤其崇拜武侠小说中的女英雄,心中逐渐立下了“保家卫国”的志向。

到了20世纪20年代,社会观念依然保守,女性参军更是被视为离经叛道之举,但高崇德不顾社会偏见,勇敢地加入了东北军,成为了军中极为罕见的女兵。

在东北军第16旅营长吕正操的指导下,高崇德如海绵吸水般汲取着军事知识,吕正操发现高崇德在射击方面极具天赋,便对她悉心教导。

高崇德也不负所望,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过人的悟性,枪法突飞猛进,逐渐成为军中赫赫有名的“女神枪手”,百发百中的精准度让众多男兵都自愧不如。

1928年,吕正操被高崇德的英武气质所吸引,主动与她接近,两人在深入的交流中,发现彼此有着共同的救国理想,两颗心也因此紧紧相连。

婚后,高崇德并未像其他军官太太那样沉迷于社交活动,而是坚持与士兵一同训练,与他们同甘共苦,她和吕正操被军中将士们赞誉为“神枪侠侣”。

后来,吕正操成为张学良的副手,高崇德也随之成为军官夫人,但她始终保持着朴素的作风,平日里热心帮助他人,在军中积累了极高的威望。

吕正操出于对高崇德安全的考虑,将她安排到后勤部门,负责管理军火库与物资调配,却未曾想到,这一安排为高崇德日后成为“军火大盗”埋下了伏笔。

2

“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高崇德随着丈夫吕正操调防陕西,高崇德虽未能直接投身战场拼杀,但她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驱使她以另一种方式为抗日救亡贡献力量。

高崇德凭借着出色的口才与无畏的勇气,活跃在街头巷尾,她站在临时搭建的演讲台上,向过往的百姓慷慨陈词,揭露日军的残暴行径,呼吁大家团结起来抵抗侵略。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高崇德结识了地下党员“王先生”。

与王先生的接触,让高崇德心中那团抗日的火焰燃烧得更为旺盛,她愈发坚定了“中国女性也能上前线”的信念,决心为抗战事业付出一切。

1937年,经王先生引荐,高崇德有幸会见了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

彼时,八路军正面临着装备匮乏的困境,在战场上因武器不足而处处受限,林伯渠深知高崇德特殊的军官夫人身份,便委派她利用这一优势,为八路军秘密运送军火。

高崇德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一艰巨任务,她深知,每一支枪支、每一颗子弹,都可能成为战场上扭转战局的关键力量。

高崇德以691团后勤负责人的身份,名正言顺地接触军火库,起初,她巧妙地贿赂看守人员,成功拿到了一些军火。

为了不引起怀疑,她以“新兵配发装备”的名义,每次少量地将枪支弹药转移出去,再通过地下交通线,小心翼翼地送至八路军根据地。

她深知此事的敏感性,每次行动都谨小慎微,避免引起国民党高层的注意。

随着抗战局势的日益紧张,八路军对武器的需求愈发迫切,高崇德敏锐地注意到,军火库中存放着大量军官用于牟利的缝纫机。

高崇德灵机一动,以“节省成本”为由,提议将军火库作为缝纫机厂仓库,这一提议,不仅巧妙地利用了军火库的空间,还获得了不少军官太太的支持。

而高崇德真正的目的,是利用缝纫机箱来偷运军火,她将武器小心地装入缝纫机箱,再将原木箱留在原地,以此掩人耳目。

为了让行动更加隐秘,高崇德还拉拢了不少军官太太入股,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让大家都为这个秘密行动守口如瓶。

在高崇德的精心策划与不懈努力下,很快便有上万支步枪、数百挺机枪及大量弹药被成功转移到八路军手中。

1938年,台儿庄战役打响,战局紧张万分。高崇德心急如焚,她买通士兵,以“借”为名,大胆地搬空了友军的军火库。

随后,高崇德动用了20多辆卡车,马不停蹄地将20发炮弹、2万发子弹紧急输送给前线的八路军。

刘伯承元帅亲自接收了这批物资,对高崇德的义举赞不绝口,称赞她的行动犹如“雪中送炭”,为八路军在战场上增添了强大的战斗力。

然而,东北军很快发现了军火丢失的情况,这也让高崇德的秘密行动逐渐笼罩在危险的阴影之下。

3

军火丢失的消息,如汹涌的潮水般迅速传到了国民党高层的耳中,国民党方面立刻展开了大规模的调查,誓要揪出这个胆大妄为的“军火大盗”。

高崇德听闻风声后,深知局势已万分危急,但她没有丝毫慌乱,凭借着过人的智慧与果敢,开始积极应对这场危机。

高崇德巧妙地通过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程潜,为原东北军吕正操部691团争取到了“第一战区独立游击队”的新番号,吕正操担任游击队长,而她自己则出任留守处长。

这一身份的转变,犹如为高崇德披上了一层保护甲,使她得以合法地运输军火,成功避免了国民党的直接怀疑。

然而,国民党的调查并未就此停止,他们对八路军军火来源的困惑愈发强烈,调查的矛头也逐渐指向了高崇德。

但由于她军官夫人的特殊身份,国民党不敢贸然对她实施逮捕,于是便派遣特务在她身边安插眼线,妄图找到确凿证据后再将她一举拿下。

1940年,国民党自认为时机成熟,竟派遣3个师的兵力,将高崇德的驻地团团包围。

高崇德敏锐地察觉到情况已经败露,她深知此时的处境已岌岌可危,但她没有丝毫退缩,她迅速秘密联系我党,制定了周密的逃跑计划。

趁着夜色的掩护,高崇德带领着身边的游击队员开始突围。

国民党军队发现后,立刻开枪射击,混乱中,高崇德不幸被击中,然而,她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在游击队的拼死掩护下,成功逃脱。

随后,我党通过秘密交通线,将身负重伤的高崇德安全护送到延安。

在延安,高崇德得到了精心的治疗,朱老总亲自嘱咐医院要全力救治这位英勇的女战士,毛主席也特批一孔窑洞供她居住,将她视为革命的重要功臣。

为了保护高崇德,她的身份被列为高度机密。

伤愈后的高崇德,投身于解放战争的辽沈战役中,并加入前线为革命的胜利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950年,由于长期的劳累和旧伤的复发,高崇德不得不退下前线,接受疗养。

直到1995年病逝前,高崇德才将自己作为“军火大盗”的传奇经历,以遗言的形式公之于众,她的英勇事迹也因此得以流传,成为了人们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参考文献

3号talk——2022-07-28《中原第一女匪:肩挑背驮运军火,惹得日伪蒋三方同时通缉围剿》

抖音百科——《高崇德》

0 阅读:0

未央史默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