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之死:宋高宗的阴谋?还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历史小酒馆 2025-03-15 16:25:31

在南宋时期,有这样一位英雄,他手执长枪,身骑战马,以一腔热血誓守河山,然而,这样一位名将,最终含冤而死。他的死,是个人悲剧,还是时代的选择?莫须有?或许有!

岳飞,字鹏举,河南汤阴人,南宋抗金名将。他二十岁从军,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期间力主抗金,收复建康,迎回二圣!到了绍兴四年,岳飞,一举夺回了襄阳六郡。绍兴六年,他亲自率领大军北伐,大破金军,接连攻下了商州、虢(guó)州等地。而到了绍兴十年,岳飞再次挥师北伐,将金军打得落花流水,一路高歌猛进,前锋直逼朱仙镇。然而,就在岳飞准备直捣黄龙府、一举收复失地之际,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心求和,十二道“金字牌”催令岳飞班师回朝。

最终,岳飞在宋金议和过程中,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

说起岳飞之死,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秦桧这个大奸臣,不错,至今秦桧这个大奸臣仍在为他的过错赎罪,他在岳飞之死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他处心积虑,要致岳飞于死地,他找到岳飞部将王贵、王俊等人,威逼利诱他们诬告岳飞谋反。王俊本就人品不正,在秦桧的诱惑下,诬陷张宪与岳飞通书,谋据襄阳为变。王贵虽一开始拒绝,但在王俊的威逼下,最终也出卖了岳飞。秦桧的陷害,无疑加速了岳飞的悲剧。

但岳飞之死,真的就只是秦桧一个人的错吗?恐怕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当时南宋的朝廷,分为了两派,一派是以秦桧为首的和议派,主张与金国和谈;另一派则是以岳飞为首的抗战派,主张继续抵抗金国的侵略。这两派势力的斗争,最终导致了岳飞的悲剧。而在这场斗争中,宋高宗赵构的立场,无疑对局势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南宋的开国皇帝赵构,对岳飞之死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想想看,一把手如果不发话,光一个小小的秦桧能翻出多少浪花?

首先,岳飞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这让赵构心生忌惮。毕竟,一个手握重兵的将领,对皇帝来说就如同头顶上的利剑。开国皇帝赵匡胤不就是兵权在握,黄袍加身才开创了宋朝,有此先例,赵构怎么可能心安理得的将军国大全全部交付于岳飞?再加上岳飞在政治上缺乏眼力,执意要迎回被俘的徽、钦二帝。如果真的让岳飞成功了,赵构该何去何从,退位让贤?怎么可能,好不容易坐上的皇位,怎么可能轻易送给他人,如果不退,天下人又该怎么看他。如果说有人不希望徽、钦二帝逃回来,赵构绝对是第一个!

所以,当秦桧诬陷岳飞谋反时,赵构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就轻易地相信了秦桧的话,下令处死了岳飞。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对岳飞的猜忌和不满外,还有赵构自身的软弱和妥协。南宋建立之初,国力衰微,外有强敌环伺,内有叛乱不断。赵构作为一个从乱世中走出来的皇帝,深知南宋的实力不足以与金国抗衡。因此,他更倾向于通过和谈来保全国家,做一世安稳帝王。

所以说,秦桧只是一把刀,用来杀岳飞的刀,但是持刀人却是幕后的赵构,还有各级官员的推波助澜,只是可惜像岳飞这样的英雄,却最终落得如此的下场,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的忠诚和勇敢,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回报,反而成为了他被陷害的理由。这怎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