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之前的讨论中,曾谈到一个实验情境,在该情境中,当电子逐一发射至设有双缝的屏障,屏幕上显现出干涉图案,仿佛电子同时通过了两处缝隙,这一景象让许多研究者感到困惑。
研究者们为了揭示这一现象背后的真相,他们在缝隙旁装上了探测器,意图探究电子是否的确能同时穿越双缝,但观测结果却出乎意料,电子并未如预期那样同时通过双缝,干涉条纹也消失不见,屏幕上仅留下两条直线。
当电子未受到观测时,它们展现出波动性,似乎能够同时穿透双缝。然而,一旦开始观测电子究竟通过了哪一个缝隙,它们便显现出粒子的特性,仿佛提前知晓了科学家们的窥视,这一现象让科学家们倍感困惑。
尽管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物理学界对于这种现象的阐释仍旧莫衷一是。最为古老且广为人知的解释莫过于“哥本哈根解释”,这一解释主张,所有事物均可以通过波函数进行刻画。波函数是什么呢?
虽然电子并非静止存在于特定位置,但我们可以掌握它在某处出现的概率,借由这种概率函数,我们得以描绘出电子的行为和位置,因为这一函数与水波及电子波的性质类似,故此得名波函数。然而,一旦我们开始观测,电子就会从波函数所描绘的众多可能位置中选择一个确定之处出现,这就是所谓的波函数塌缩。
不过,这一解释并未令所有人信服,因此近几十年来,科学家们又提出了众多不同的阐释。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认为,波函数的多种预测并未消失,而是在相互隔绝的多个世界中同时发生。
可以借用一个简化的例子来阐明这个观点:假设你有70%的可能性出现在右侧,30%的可能性出现在左侧,当你真正展现身形的瞬间,必然只出现在一侧,而在所有的世界中,有70%的世界里你会出现在右侧,剩余30%的世界中你会出现在另一侧。这一观点与著名的“薛定谔的猫”思想实验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多重宇宙理论中,整个世界的状态可以用一个波函数来描述,但作为世界的一部分的观测者,当我们看到你出现在某一侧时,我们便成为了观测到这一现实的世界的居民。由于不同世界之间的沟通几乎无可能,我们无法了解在另一个世界里,你正出现在另一侧,从而误以为波函数消失了。如果我们能够跳出这个巨大的宇宙波函数,从外部观测这个世界,或许我们能洞悉这一切真相。
这些观点或许令人觉得困惑,但别担心,目前所有的这些解释都还没有得到确证。实际上,还有更多其他的解释存在,其中一些听上去可能更为离奇。我们相信,终有一天,物理学家们会揭示量子世界的秘密。然而,这也可能引领我们走向更多让人类困惑不已的谜团,但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永远不会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