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年总是情绪低落,是什么原因?春困还是春季抑郁要分清

文化养生谈 2025-02-18 07:27:32

年后开工已经有几天了,许多人在节后却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莫名的情绪低谷:明明已经回归日常生活,却总感觉疲惫、提不起精神,甚至出现焦虑、失眠等症状。

对于这种情况,有人将其归咎于"假期综合征"。

但事实上,这种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的生理与心理原因——春困与春季抑郁的双重夹击。

今年的立春节气刚好在春节假期中,立春之后,自然界的阳气渐升,人体也在经历一场无声的"系统升级"。

从中医的角度看,冬季人体气血内收以御寒,而春季阳气生发时,气血需重新向外布散。

这种调整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于是便可能导致大脑的供血相对不足,从而出现困倦、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春困"现象。

对于春困的形成,现代医学则从生理调节机制的角度给出解释:

1.昼夜节律失调:冬季昼短夜长,褪黑素分泌周期延长。春季日照时间突然增加,松果体需要24周适应新的光照节律。

2.毛细血管扩张:气温回升使体表血管舒张,血流量重新分配,大脑供血量相对减少。

3.代谢模式切换:基础代谢率从冬季的"节能模式"转向"活跃模式",ATP消耗增加导致疲惫感。

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春困具有以下特征:

日间困倦但夜间睡眠质量尚可;

适当活动后精神状态可改善;

持续23周后逐渐缓解;

如果这种疲劳感持续加重、或者还伴有其他情绪问题,那就需警惕了,是不是可能已演变为病理性状态。

和生理性的春困不同,春季抑郁(SpringDepression)属于季节性情感障碍(SAD)的范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统计显示,大约5%的成年人受此困扰,且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4倍。其典型表现为:

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

睡眠障碍(早醒或嗜睡);

食欲异常(暴食或厌食);

自我否定倾向加重;

这种"情绪过敏"的诱因复杂:

1.光周期剧变:视网膜中的黑视蛋白对蓝光敏感,春季光照强度骤增可能打乱血清素褪黑素平衡。芬兰学者研究发现,春季自杀率峰值与日照时长的陡增曲线高度吻合。

2.生物胺波动:单胺氧化酶(MAO)活性在春季增强,加速分解5羟色胺、多巴胺等"快乐递质"。

3.社会压力叠加:年终考核、跳槽季、学业压力等现实问题与生理脆弱期产生共振效应。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春节的"情绪透支"可能成为触发点。节日的社交过载、作息紊乱、过度饮酒等行为,会加剧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失衡。

如果春困与春季抑郁“联姻”,对身体的健康是又很大影响的。

当生理疲惫与心理低潮相遇时,甚至可能形成恶性循环:

1.睡眠障碍闭环:春困导致的日间嗜睡可能引发夜间失眠焦虑,而睡眠质量下降又会加重次日疲惫。

2.代谢代偿陷阱:部分人会通过过量摄入碳水暂时提升血清素水平,但血糖剧烈波动反而加剧情绪波动。

3.运动回避困境:乏力感使人减少活动,导致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分泌不足,影响神经可塑性。

临床观察发现,具有以下特征的人群更易受到双重困扰:

维生素D储备不足者,主要是指冬天晒太阳少的人;

慢性压力累积的职场人群;

甲状腺功能调节能力较弱者;

既往有抑郁发作史的人群;

那么,如何解决节后提不起精神、情绪低沉的问题呢?

(一)生理节律重建:

1.光疗优先:每日晨间接触自然光30分钟(阴天需延长至1小时),也可以佩戴防蓝光眼镜使用光疗灯(10000勒克斯,晨间20分钟)。

2.阶梯式作息:比冬季早起时间每周提前15分钟,配合黄昏时段的低强度运动(如太极拳)稳定昼夜节律。

3.精准营养支持:

早餐增加色氨酸来源(南瓜籽、火鸡肉)

午后补充B族维生素(全谷物、深绿蔬菜)

晚餐适量补充镁元素(杏仁、黑巧克力)

(二)代谢平衡策略

1.间歇性低氧训练:每天2次深呼吸练习(4秒吸气7秒屏息8秒呼气),可提升线粒体效能。

2.冷热交替刺激:早晨用20℃冷水洗脸,晚间40℃热水泡脚(加入艾叶15g+合欢皮10g),调节自主神经张力。

3.肠道菌群干预:连续6周每日摄入含植物乳杆菌PS128的发酵食品,研究显示该菌株可显著提升脑内多巴胺水平。

(三)认知行为调节

1.情绪日志技术:用三色笔记录每日事件(红色:压力源;蓝色:应对方式;绿色:积极体验),培养认知弹性。

2.微目标达成法:将大任务拆解为15分钟可完成的单元,每完成1单元进行5分钟正念呼吸。

3.社会连接重构:参与需要协作的团体活动(合唱、集体舞),牛津大学研究证实同步性动作可提升催产素分泌。

季节轮回本是自然之道,我们的身心反应恰是生命力的明证。与其对抗这种周期性波动,不如学会与之共舞。当春日的暖阳照进窗棂时,不妨对自己说:此刻的疲惫,正是万物复苏的前奏。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