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2月爆发以来,俄乌战争已持续三年。尽管西方舆论不断渲染战争即将结束,但实际情况却截然相反,俄乌双方均未展现出真正的谈判意愿。相反,战场态势正进一步升级,俄罗斯正在为更大规模的战争做准备。
俄罗斯二度动员:战争进入长期化阶段根据俄罗斯媒体《沙皇堡》2025年3月28日的报道,俄军正在进行二度动员。这一举动并非因兵力短缺,而是为轮换此前动员的30万名预备役军人,使其得到休整或复员。回顾2022年9月,俄罗斯总统普京首次签署部分动员令,征召了大量预备役人员补充战场需求,如今,这批士兵已经服役近三年,需要新的动员人员进行替换。
俄军军事专家普遍认为,这次“二度动员”是为了优化作战部署,并不是因为兵员短缺。相较于乌克兰依赖强制征兵、甚至在街头抓壮丁的局面,俄罗斯的征兵策略更倾向于志愿者制度,并未受到士气下降的困扰。这意味着俄军有足够的资源进行兵力轮换,而非陷入兵力枯竭的窘境。
此外,俄罗斯军方内部已经开始讨论重建“乌克兰方面军”的可能性。在2024年末,俄军从哈尔科夫北部发起攻势,并向库尔斯克、别尔哥罗德方向扩展战线,为建立新的军事指挥体系奠定基础。而随着俄军控制区域的扩大,重建“乌克兰方面军”已成为一个现实的军事选项。
尽管俄美在2025年3月18日首脑会谈期间,普京同意暂停对乌克兰能源设施的打击,但俄军的军事行动并未减缓,反而加强了对乌克兰军事目标的远程打击,尤其针对乌军特种部队和外国教官的驻地。
据报道,俄军近期在基辅、罗夫诺、扎波罗热、苏梅、尼古拉耶夫、敖德萨、赫梅利尼茨基等多个地区发动了大规模导弹袭击。2025年3月21日,敖德萨的军事基地遭受重创,俄罗斯媒体甚至形容此次爆炸是“自二战以来最猛烈的一次”。
在基辅地区,俄军使用高精度导弹打击了鲍里斯波尔机场附近的一支乌克兰特种部队,该部队原计划前往哈尔科夫地区执行作战任务,但在出发前就被精准打击,导致乌克兰方面不得不重新组织新的作战队伍。此外,布罗瓦里地区的一处无人机组装工厂也被摧毁,表明俄军正在重点针对乌克兰的无人机战力进行遏制。
在苏梅州的克拉斯诺波尔斯基区,俄军导弹命中了一处乌克兰军事基地,造成超过50人死伤,同时摧毁了多辆自行火炮和作战车辆。此外,克拉马托尔斯克的乌克兰安全局大楼也遭到打击,尽管乌方对外宣称该建筑未正式启用,但现场出现大量救援车辆和医护人员,说明伤亡情况不容乐观。
值得注意的是,俄军近期特别针对外国军事教官的驻地进行打击。2025年3月28日,俄军导弹袭击了乌克兰切尔尼戈夫地区杰斯纳村的一处大型军事训练基地,该基地代号“戈罗多克”,是乌克兰武装部队最重要的训练中心之一,尤其用于无人机操作员培训。此处的教练大多是来自西方国家的军事顾问,因此成为俄军的重点攻击目标。
在导弹袭击后,该基地的多个设施被摧毁,现场传出爆炸声和大规模火灾。尽管乌克兰对伤亡情况封锁消息,但目击者称,现场有大量救护车紧急运送伤员,甚至出动了直升机进行紧急撤离,显示此次打击造成了重大损失。
除了切尔尼戈夫,维什哥罗德地区的一处军营也遭受打击,现场发现许多进口救护车和外籍医护人员,进一步印证了西方教官在乌克兰军中的深度介入。俄罗斯的攻击目标已不仅限于乌军的装备与设施,而是开始直接清除乌克兰的西方军事支持力量。
乌克兰陷入被动,战场局势更趋恶化乌克兰的战局正陷入恶化之中。面对俄军的大规模动员和远程打击,乌军已经难以保持原先的攻势,只能依赖西方提供的军事援助。然而,随着欧美国家对乌援助力度的下降,乌军的武器补给和战斗力正在逐步削弱。
西方国家虽然仍在继续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支持,但其援助模式正在改变。美国与北约目前更倾向于提供防御性武器,而非支持乌军主动进攻。与此同时,俄军通过不断打击乌克兰的基础设施、兵力集结点和西方军事顾问,正在逐步削弱乌军的战斗力。
更重要的是,乌克兰的兵源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难题。乌克兰已数次提高征兵年龄,并试图在国外强制征召逃兵,但国内民众的抵触情绪越来越强烈,与俄罗斯志愿者充足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这使得乌克兰在长期战局中更加不利。
综合来看,俄乌战争正进入新阶段,俄罗斯的战略目标已逐步明确——通过二度动员增强兵力储备,同时对乌克兰军事设施和外籍顾问进行高精度打击,削弱乌军的战斗能力,并为未来更大规模的攻势奠定基础。
乌克兰方面则处于日益被动的境地。西方援助正在放缓,国内兵源紧缺,而俄军的持续打击让乌军难以有效反击。在这一背景下,乌克兰若无法获得决定性外援,其战局只会越来越艰难。
可以预见,随着俄军的动员完成,乌克兰战场可能迎来又一轮剧烈变化。俄军能否凭借新动员兵力发起大规模攻势?乌克兰是否还能依靠西方的支持坚持下去?这些问题仍悬而未决,但可以确定的是,战争的终结仍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