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个朋友小林跟我讲述了一件让他有些哭笑不得的事情。
他说,上周末带着5岁的儿子童童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想着孩子会兴奋地扑上去撒娇。
结果,童童只是怯生生地喊了一声“爷爷好、奶奶好”,然后躲在小林身后不出来。
任凭爷爷奶奶怎么呼唤,童童都不为所动。
小林看到父母满脸期盼的笑容渐渐僵住,自己心里别提多尴尬了。
回家后,小林狠狠批评了儿子一通。
其实,小林家的情况并不是个例,现在很多家庭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孩子和爷爷奶奶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没有以前那么亲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几个可能的原因。
姥姥带娃比例增加,关系变化自然过去,我们总是强调“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所以带孩子的重任常常落在爷爷奶奶身上。
随着时代的变化,姥姥带娃的比例开始增加,甚至成为新的带娃主力军。
根据一项社会统计数据,目前在孩子从出生到上小学期间,有超过80%的家庭是老人带娃的,而在这些家庭中,有超过50%是姥姥当主要看护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个重要原因是,姥姥带娃可以避免婆媳矛盾,孩子妈妈也觉得更自在,不用小心翼翼。
更关键的是,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和孩子形成依恋关系的前提不是血缘关系,而是“抚养关系”。
谁照顾孩子多,谁和孩子相处时间长,孩子就会和谁建立更紧密的情感联系。
所以,孩子和姥姥亲近,和爷爷奶奶变得疏远,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育儿观念差异,孩子难以适应除了带娃人的改变,育儿理念的不同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爷爷奶奶和年轻父母的育儿方式常常有所不一样,导致孩子在行为和思想上感到不适应。
爷爷奶奶通常倾向于“宠溺式”教育,或者有时候过于强调规矩,希望孩子听话懂事。
而现在的年轻父母,更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和自主性,希望他们能够自由探索和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种育儿观念的差异就会让孩子感受到不舒服。
比如,孩子在自己家里习惯了自由表达,到爷爷奶奶家,突然被要求安静听话,不乱跑乱跳,这种反差会让他们无所适从。
久而久之,孩子和爷爷奶奶的关系也就变得疏远了。
有的朋友会疑问,姥姥姥爷也是老一辈人,难道他们没有这种问题吗?
确实有,但姥姥带娃的时候,多半会尊重女儿女婿的育儿理念,尽量避免冲突。
现实生活中,她们很难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决定孩子的事情,这样一来,大家在育儿方面能够形成统一阵营,减少了矛盾,自然孩子也会更亲近姥姥。
相处时间少,情感连接不足现在的孩子和爷爷奶奶相处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过去,父母工作忙,孩子常常由爷爷奶奶带大,天天相处,感情自然深厚。
而现在,孩子的生活节奏快,学业压力大,每天不是学这个班,就是学那个班,和爷爷奶奶见面的时间少之又少。
假期里,虽然会回老家短暂相聚,但这样的相处时间太短,无法形成深入的情感联系。
情感需要时间和经历来培养,爷爷奶奶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情感强迫不可取,重在相处时光面对孩子和爷爷奶奶关系疏远的情况,很多家长会感到无奈,甚至焦虑,强迫孩子去亲近爷爷奶奶。
孩子的情感是纯粹的,他们只会和让他们感觉舒服、安全的人亲近。
强迫亲近只会适得其反。
与其强迫,还不如增加彼此的相处时间,通过共同的活动和交流,慢慢建立情感连接。
比如,假期里多带孩子回老家看看,周末有空也去爷爷奶奶家坐坐,让孩子和爷爷奶奶一起做些有趣的事情。
这些经历,不仅能增进感情,还能让孩子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感受到长辈的爱和温暖。
最后也想问问你,大家觉得现在孩子和爷爷奶奶没那么亲近的原因还有哪些呢?
总结来看,孩子和爷爷奶奶关系疏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带娃人的变化,有育儿理念的差异,还有相处时间的减少。
我们能做的,就是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孩子和长辈们相处,尊重他们的情感发展规律,不用过度焦虑或强迫。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要有心,孩子和爷爷奶奶的关系一定能够逐渐变得亲密起来。
孩子三个了,爷爷奶奶没买过一件衣服,一罐奶粉,一包纸尿裤,只会在过年的时候打电话催着回去演家和万事兴,孩子能跟爷爷奶奶亲吗?不出钱不出力,我们赶车一路塞回去傍晚六点多,还要给我下马威,等着我做年夜饭,就这样的爷爷奶奶孩子能亲吗?我们都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