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兴安:秦家大院

星火启文易学 2020-01-12 11:06:44

在地图上翻,无意中在兴安白石乡看到一个景区点:秦家大院。

去景区的路并不好走,越往前面就越是深山老林。这样的地方有它的特点:更有神秘感,山林中独有的乡村文化会保存得更好,受到商业的冲击相对来说也会小得多。

当我来到那附近,看到好几个村民和几个孩子坐在树下的石凳上乘凉、聊天的时候,我知道我到了。

在马路边上,经过一段台阶,立着一座木质门楼,看得出来有些岁月了,漆层已经褪去亮丽的颜色,留下斑驳的痕迹。门楼的正中央立着两块匾,分别是“文魁”、“武魁”。

秦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当时秦家“帮”字辈的秦帮彦授恩科进士,秦家大院正是秦帮彦富贵还乡的一种展现。

当然,这里并不只是出了秦帮彦这一个进士,科举期间曾出武状元1名,文科进士20名,举人数十名。

所以,才有了“文魁”和“武魁”的牌匾。

门楼大门设有10多公分的门槛。门槛两边各有一个方形的石台,不高,正前方上刻有浮雕,经历了岁月之后,有的地方已经剥落。只有正上方的那一面仍旧光滑锃亮,像极了那些被人们盘了几年后的手把件。

我想起以前我家的老房子,大门也是这样的构造,也是有两个石台子。那时候我总喜欢坐在那两个石台子上,在上面玩,或者是端一碗饭坐在上面吃。

这两个石台子大概也是这样的情况,况且这个大院子里面还住着几十户人家。每天,在地里干完活的人回来,把锄头扔在一边,坐在石台子上休息一会。另一个人刚从家里出来,趁着晚饭前的这个间隙出来走走,看到大门口坐了人,于是也一屁股坐下来,递上一支烟,就这样闲聊起来。

大门连通着里外,它总是敞开着的,是人们向外界寻求新鲜的一片中间地带,既可以向外敞开怀抱,碰到街坊邻居打声招呼,一起坐下来聊天;同时也不会丢失对家里的感知和控制,小孩在哭闹,家人的喊叫都能马上做出反应。在乡下一般都是这样,那些门口和村口大多是人们休闲和社交的场所。

走过门楼,是一栋栋古色古香的明清古建筑:青砖黛瓦,雕梁画栋,错落有致。房子的大门设有门楣,底座为青白石门槛,门楣上有牌匾。牌匾为四个字,有“紫气东来”、“吉门余庆”、“永振家声”……看得出来当时人们对家族文化氛围的重视。

这些房子到现在仍旧保存完好,而且多数还在住人。其中有些房子在做农家乐,可以去里面吃一些当地的土鸡土鸭和简单的蔬菜瓜果。这里一般接待的顾客较少,如果想感受一下当地慢节奏的生活,在农家乐住个一两天也是不错的。

一位老先生,60多岁的样子,在门楼处和我相遇,他曾经在这里做过一段时间的导游,又是当地人,所以对这里的历史和建筑相当熟悉,他坚持要带我去左边的房子里面参观。我一看大门是半掩着的,问这是不是他的房子,他说:“不是,没关系,随便参观。”

房主人并不在家,里面显得静悄悄的。推开大门,一种浓烈的气氛扑面而来,像是过年的喜庆的气氛。木质楼房的柱子上贴满了红色的对联,家里的家具都摆放得很整齐,像是刚刚收拾过了一样,或者他们家一直以来都保持着这个样子,为了给参观的游客一个好的印象。

老先生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房子的构造,那些石刻图案的寓意,还有这里曾经的辉煌历史。

走过大门就是天井,里面用瓶瓶罐罐种了一些观赏植物。天井后边就是堂屋,也就是挂了好多对联的地方,中间的立着神位,平时用于举行祭祀活动。堂屋左右两侧摆着凳子,上面挂着装裱好的纪念照片。正中的墙上则挂着房主人的照片,还有一些获得的荣誉。

堂屋左右两边是厢房,门都是关着的,但窗户是开着的,只开了上半边。窗户是一个镂空的隔板,简单的矩形花纹,这样的窗户构造是很久以前流行的款式。我想起在古装电视剧中看到过的画面:一位女子睡醒起来,伸了伸懒腰,就用一根木棍把窗户撑起来,让阳光照进房间。

堂屋的后边是厨房。

厢房旁边各有一条过道,在堂屋左右两边,过道尽头设有一扇门,可以通往其他住户家。

值得一提的是,院落里房子的布局好像是早就设计好了,不同房子的这些通道是建在一条直线上,只要把这些门都打开,那么就可以直直从大院的这头走到大院的那头。

秦家大院目前保有明清风格建筑群23栋30座,占地面积达17000平方米。坐落于后龙山山脉脚下缓坡之上,依山势拾级而建,寓意步步高升。建筑物之间的过道成井字形排列,十分规整。前面所说的厢房旁边的过道是横向的,纵向的过道在两栋建筑之间,一级级往上,直通山脚下。这些过道都用青石板铺成,只有一米多宽。

毕竟,秦家大院是为那个时代而建的,它不再适合现在人们的生活和出行。无论是那些阶梯还是窄窄的过道都不允许大型车辆的进出。所以,现在已经有部分住户搬离了老屋,在马路边上重新建起了新房。

那些没人住的老屋大部分还保存完好,东西大多被搬走了,留下小部分难搬的,还有过于老旧的那些物件。少数偏僻处的老屋屋顶已经垮塌,房间里长满了绿色植物。

时间快到黄昏,告别了老先生,我也该回去了。

院落里,不远处传来孩子的笑声,还有家长的说话声。接下来,一个三四岁的孩子从过道赤身跑过,一边不停地笑,他大概是刚洗完澡。

一位村民赶着一头牛从外边回来,肩上还扛着几个玉米,他经过门楼,走进那窄窄的巷道,留下一个渐渐远去的背影。

这次偶然的相遇还是没让我失望。

2 阅读:651
评论列表